「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共二十大報告
(大公報 記者 張寶峰)二十大報告指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時強調支持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19日,多位專家均對大公報表示,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香港完全可以根據自身的站位和經驗,發揮引領作用,扮演先行軍角色,尤其可在內地升級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過程中,以資金、技術等作全方位支持,激發數字經濟活力,深度參與灣區建設,發揮香港專業優勢。同時,中國式現代化也將進一步拓寬香港的產業光譜,尤其有利於香港創新及科技產業發展,並為港人帶來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機遇。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委兼合作研究部主任劉英對大公報說,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要求就是高質量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香港可以發揮多方面的作用。香港經濟本身就一直處在高質量發展的層次上,因此,在整體的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香港完全可以根據自身的站位和經驗,發揮引領作用,扮演先行軍角色。
強化產業鏈供應鏈韌性
「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多方面的支持,而香港正是一個重要的動力源。中國式現代化要求經濟在質和量兩個方面的發展,要求供給側與需求側全方位的提升,要求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韌性與安全,在這些領域,香港都可以提供資金、技術、人才等全方位的支持。」劉英說,在發揮動力源作用的過程中,香港的相關產業都將得到進一步的「激活」,不僅原有產業會「擦亮」,更會刺激出許多新興產業的誕生,從而拓展香港既有產業格局。
2018年,智慧城市在內地發展已經如火如荼,港青林智祥遂和夥伴們一起創立了一家機器人研製公司,迅速在內地市場取得一席之地。2021年,林智祥的公司通過了香港的科技園孵化器計劃,並成為了園區中少見的集合了香港與北京技術的初創企業。
中國式現代化釋放新一輪紅利
「過去創業的成功,無不得益於國家發展的紅利,而接下來,中國式現代化無疑將是新的最大紅利。」林智祥對大公報說,中國式現代化必定會帶來許多新一輪的產業升級,智能化在其中必然扮演重要角色,凡是有志於來內地創業的港人,都應該緊緊抓住這新一輪的政策紅利,到內地打拚出自己的天地。
德勤中國首席執行官曾順福對大公報說,二十大報告指「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具體對廣大的香港專業人士來講,應着重從以下方面發力:首先,應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集中智力資源,發揮專業優勢,探索創新機制體制,加深與內地、國際專業機構高端合作;其次,應充分利用創新生態圈及其他平台,為大灣區建設提供高端專業、管理人才,最後,應深化與內地城市的合作,充分發揮精通專業、智力聚集、優質服務和業務國際化程度高等優勢,助力推進綠色低碳、數字經濟、金融科技等領域發展,發揮香港專業優勢。
綠色「中間人」 促環保技術交流
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從事綠色低碳產業的港青張軍輝表示,二十大從全局的高度強調綠色發展,今後國家必將更加重視深化新舊動能轉換,加快綠色低碳發展步伐,為香港環保產業進軍內地提供了更廣闊的舞台。
張軍輝2008年從香港來到惠州設廠生產塑料製品,並於2020年成立惠州世祥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專研生物可降解材料。「看到二十大報告中再次強調,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讓我對國家未來的綠色發展充滿信心,也深感目前公司在環保材料研發上的投入和堅持是值得的。」張軍輝說,「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做好『中間人』的角色,把更多內地優秀的環保產品推向全球市場,同時也把世界領先的環保技術引進內地。」
在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中,大灣區城市間也在加強合作。「粵港澳大灣區碳市場是以廣東碳市場為基礎,通過擴容聯通港澳的形式,鼓勵港澳企業參與其中,也是將港澳融入到全國『雙碳』發展大局的重要補充。」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碳市場部門副總經理張辰認為,大灣區不僅具有成熟的廣東碳市場基礎,更疊加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等有利契機,有充分的條件成為碳市場國際合作的試驗田。
強大市場優勢 港企扎根內地
這幾個月,內地港資企業偉祿集團董事局主席林曉輝一直忙着布局公司的新業務。「看到中共二十大報告裏提到『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着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我們感到很興奮,這將為我們扎根內地、輻射國際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林曉輝說。
林曉輝介紹,公司主營業務布局一直以來就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比如,公司的環保業務布局在廣西,看好內地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推廣綠色低碳生產方式的機會;公司的地產業務也主要布局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以期在內地鼓勵發展新基建的大背景下,拓展新型地產業務;而公司近年收購的先施百貨也因看好內地的經濟發展潛力,將內地首家購物中心布局在了深圳。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與現代產業研究所副所長余凌曲表示,在內、外形勢都發生巨大變化的形勢下,中國經濟發展將更加立足於強大國內市場優勢,一方面,要圍繞國內需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以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另一方面,要發揮國內市場對國際資源的虹吸效應,吸引集聚和高效利用全球資源要素,鞏固提升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核心地位。
人民幣國際化 港拓離岸資產管理樞紐
作為人民幣最大離岸市場,香港一直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截至2021年底,香港已是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處理全球約75%的離岸人民幣結算業務,每天結算量超過1.5萬億元人民幣。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委兼合作研究部主任劉英對大公報說,在助力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中,香港作為全球最自由的市場之一,始終擁有絕對的比較優勢。比如,在跨境貿易支付與結算以及金融投資領域,香港就可以利用自身優勢,推動人民幣在全球的使用,進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截至2022年5月底,滬深港通累計淨流入資金超過3.6萬億元,「債券通」北向持有規模近3.8萬億元,「南向通」也於2021年9月正式開通運行。可以說,長期以來,香港一直是連接內地與國際資本市場的橋樑。業界普遍預計,隨着各項互聯互通政策安排落地,更多境內外主體及資金匯聚香港,將迎來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新機遇。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趙雪情則認為,未來20年,隨着全球經濟格局演進,亞洲或將出現世界級規模的資管中心,人民幣有望成為全球資管的重要選項。香港可以借助內地增長引擎,強化亞洲乃至國際資金樞紐地位,打造人民幣資產管理平台。
(來源:大公報A16:要聞 2022/10/20)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