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 記者 李薇)走進呂達文位於深圳南山區的AG匯創(香港匯創國際建築設計有限公司),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新潮、富有設計感的建築模型,若非他介紹,參觀者不會相信某一座充滿藝術感的建築是深圳麗林維育禮雅學校,另一座顏值極高的建築體則為政府項目——深圳龍華檔案館。
在大灣區發展15年,呂達文由一人創業到過百員工,經歷客戶由崇尚國外建築風格到要求現代中式風格,見證深圳由「世界工廠」變成「設計之都」,而呂達文帶領團隊在國內外參與並完成眾多公共建築項目,榮獲包括德國iF產品設計獎、美國建築大師獎等在內的多項國際權威設計大獎。此外也和華潤、新鴻基等頭部商業地產公司,打造了諸如海口萬象城、廣州南站TOD項目等在內的地標性建築及空間。
有人問呂達文,為什麼他可以那麼成功?呂達文說:「我的成功不僅因個人能力,更多的是內地發展帶給的機會。」
呂達文出生於香港,畢業於香港大學建築系,之後赴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建築及城市設計。在學成歸國後,呂達文敏銳地發現,香港建築行業幾乎處在一個半壟斷的狀態,創業型的設計事務所難以分得一杯羹。彼時,深圳的建築設計行業處於剛起步階段,這裏不僅有更廣闊的市場和平台,公平的競爭環境讓新團隊也可以通過招投標競賽的方式獲得項目。
從一人創業到過百員工
2007年,一個人一個背包一台電腦,呂達文從羅湖口岸過關北上洽談合作,過上了「雙城生活」。
「我還記得在八卦嶺看到過工廠幾百人下班的場景,那種強大的能量和香港七八十年代很像,讓我很有親切感。」呂達文笑說,彼時的自己是怎麼都不敢相信,深圳會是如今的面貌。
「舉一個例子,2017年的時候深圳給自己定位『設計之都』,當時很多人在討論『設計之都』不應該是香港嗎?」呂達文接着說,「現在我們再說深圳是『設計之都』,大家一定不會覺得奇怪。這就是深圳的魅力,政府的作用力很強。」
目前,呂達文的AG匯創員工規模超140人,令香港同行非常羨慕。「在香港創業,大多公司規模得幾個人,接的也是小項目。一方面是香港市場比較飽和,另一方面是工資成本高。」
深圳龍華檔案館、深圳書城龍華城、香港新鴻基南沙慶盛TOD綜合體項目、深圳華僑城歡樂港灣室內設計項目……AG匯創在內地快速壯大,呂達文認為和深圳的高速發展不無關係。「內地市場大,只要有創意有想法,這樣的機會比比皆是。甚至內地的項目可以做得比香港更領先、更複雜、更富創意。」
從「崇洋」到現代中式風格
但無論做什麼樣的建築設計,呂達文一直秉承初心:建築需要與人和環境發生互動關係,而大灣區的建築則需要在國際化和本土化之間保持平衡。
與此同時他也關注舊城改造的項目,比如深圳的南頭古城、大芬村等。看到建築師活化了傳統建築,保留了當地的歷史文化,他覺得非常可貴。「我在內地接的第一個項目是住宅建築,客戶一上來就說要地中海風格,那個年代大家更崇尚國外的建築風格。但現在你會發現客戶多點名要現代中式風格,大家的眼界打開了,有了自己的審美和想法,文化自信也起來了。」呂達文說,香港處在成熟的經濟發展體系中,對設計、建築的創新需求沒有深圳這麼強烈,深圳給香港建築師們提供了很好的發揮機會。
政策利好 港業界逾五成做內地項目
在和香港文匯報記者交流過程中,呂達文提到一個有趣的現象:目前香港的建築事務所中,有一半以上在做內地項目。儘管受疫情影響,很多香港建築師過不來,但內地的政府機構例如前海管理局還是希望呂達文能借助自身發展的成功經驗帶動多一些香港設計師參與深圳新項目的建設。另外,「每周也有香港的同行給我打電話,詢問前海這邊的情況,想要參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建設。」
呂達文指,內地項目多機會多。尤其是深圳前海,在香港經認可和註冊的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士,備案後可在前海合作區範圍內直接執業。
「十多年前,香港建築師要通過考試才能成為內地認可的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每年只有少量名額。」但現在,呂達文也持有深圳市前海管理局頒發的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資格證。他認為前海的政策給創業港人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像前海在企業和個人稅收方面對標香港的改革,令法律、會計、金融、教育等專業人士都很願意來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
兩地人才實力拉近 可優勢互補
在呂達文的AG匯創裏,香港建築師的數量佔三分之一,其餘為內地建築師。他認為,隨內地經濟、文化的發展,兩地人才在各方面的差距正在收窄。「香港建築師的優勢是他們所擁有的國際視野,他們都有在美國、澳洲、歐洲留學或工作的經歷,英文很好,可以看到國外文化、事件、設計趨勢以及第一手資料。但缺點是,他們有時候太規範了,不會考慮紅線以外的東西。」
相較之下,呂達文認為內地建築師很有生命力,有點像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香港人,不僅很拚搏,在工作上主動性很強。呂達文指,內地建築師在設計時不僅考慮建築物本身,其周邊的設施都會有所考量,思考更全面、宏觀。在AG匯創,兩地人才可在項目執行時進行優勢互補,「香港建築師的創意設計加內地建築師的落地性把控,會讓項目執行更為順暢。」
「我已是半個深圳人」
因為疫情關係,呂達文近幾年的生活重心慢慢轉到了深圳。他有更多時間去感受這座城市的文化、生活方式,並讓自己的社交圈越擴越大。有一天他甚至發現,自己在深圳的朋友,數量上已經超越了香港。「那一刻,我覺得我已經是半個深圳人,甚至超過半個。」呂達文說,自己的家人都在香港,香港帶給他的是親情上的歸屬感。而在深圳,則是生活上的歸屬感,這份歸屬感源於朋友多,亦源於這座城市強大的包容性。「深圳沒有論資排輩,不會看背景給活,大家的態度都非常親切、平等。哪怕是同行,我們白天可以競爭、內卷,夜晚卸下工作屬性後就是好朋友。」
伴隨着這份強烈的歸屬感,呂達文的心態也在默默發生變化。在過去,他認為深圳只是一個適合發展和創業的城市,自己的主業在香港,深圳只需要一個很小的辦公點就夠了。但現在,深圳公司的規模已遠超香港,「深圳才是我的發展重心,我的人、我的企業、我的生活狀態完全隨着深圳的發展去做轉變。」
將公司從羅湖搬到福田再到南山,甚至到前海,呂達文說,自己與企業是在一起見證深圳的轉變。「當我們看到城市在快速發展,自身的動力也會更強。」
(來源:香港文匯報A07:要聞 2022/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