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 記者 張寶峰、黃寶儀、盧冶、李陽波)中共十八大以來,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創造舉世矚目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這十年,全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4.4%,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佔比從68.5%下降到56%。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模、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穩居世界第一。去年我國上線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綠色越加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全國PM2.5平均濃度從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到2020年的33微克/立方米,去年進一步降到30微克/立方米,歷史性達到世衞組織首階段過渡值。同時,自然保護地面積佔全國陸域國土面積達到18%,3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野外種群得到很好恢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景生動展現。
全國地市PM2.5濃度下降34.8%
中共十八大以來,內地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加強生態環境治理。與2015年相比,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34.8%,北京PM2.5平均濃度更是下降了57.7%。
「為改善北京空氣質量,赫赫有名的首鋼進行了整體搬遷,並被打造成為北京冬奧組委會辦公地、自由式滑雪項目的大跳台比賽場地,實現了由『煉鋼之火』到『雪舞冰飛』的華麗蛻變。」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曾對媒體介紹說,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以「不點火」代替「點燃」、以「微火」取代熊熊大火,充分體現低碳環保理念,可以說,這是綠色奧運的新起點。
王金南強調,中國以「綠色冬奧」為契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扎實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推動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邁上新台階,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美麗地球家園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295市城區告別黑臭水體
每天一早一晚,正是東濠涌最具生機的時候:水清岸綠、魚翔淺底,老人家漫步強身,小孩子戲水玩樂,讓人很難想像這裏曾經是廣州有名的「臭水溝」之一。
2013年初,東濠涌二期綜合整治工程啟動。治理後的東濠涌水質明顯提升,非汛期普遍達到Ⅳ類水標準,引來了對水質要求極高的紅尾水鴝在此棲息。
「以前都是捂着鼻子快步離開,現在就是一個城市公園,讓人流連忘返。」住在附近的老街坊林伯每天都帶着孫子前來散步,直言家門口有這樣美好的景象「很幸福」。
這不過是美麗中國建設的一個縮影。十八大以來,各地方和部門開展大氣污染、水污染防治行動。生態環境部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全國335餘萬家排污單位全部納入排污許可管理,水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加快完善;城市黑臭水體治理也拉開帷幕,29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含州、盟)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如今,中國水環境質量發生了轉折性變化,全國地表水Ⅰ-Ⅲ類斷面比例提高了23.3個百分點,達到84.9%,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新增太陽能發電量 全球九連冠
節能減排,大力使用清潔能源是過去十年中國綠色發展的主旋律,這十年,全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佔比也從68.5%下降到了56%;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模、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都穩居世界第一。2021年,中國新增光伏發電併網裝機容量約為5300萬千瓦,連續9年位居世界首位;截至2021年12月23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為1.79億噸,累計成交額達76.61億元。這一系列成績,是中國政府敢於承諾盡早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底氣。
「碳中和」目標也是全體中國人民的目標,從各級政府到公眾,許多人開始更加關注身邊「衣食住行」中的低碳變化。「低碳已經進入到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現在很多衣服都標註着再生纖維,一些服裝吊牌上還有碳標籤二維碼,掃描二維碼,就能查閱從原料開採、加工到產品製造生命周期的碳足跡,可見我國綠色發展已經深入人心。」長春「衣世界」服裝店老闆劉爽告訴記者。
10億瓩再生能源 效益國際領先
節能減排,大力使用清潔能源是過去十年中國綠色發展的主旋律。10年來,以風、水、光伏、地熱等為代表的內地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突破10億千瓦,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裝機均居世界第一,清潔能源消費佔比從14.5%提升到25.5%,能效和排放水平全球領先。
位於陝西西咸新區的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單憑6座無干擾地熱供熱系統綜合能源供應站,便能在零排放的前提下,為159萬平方米建築和3萬名科技人才供熱和生活熱水,是內地目前最大規模使用無干擾地熱供熱項目。陝西西咸新區發展改革和商務局局長劉洪濤介紹,「中深層地熱能無干擾清潔供熱技術目前在全國推廣面積達到2000萬平方米。一個供暖季,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86萬噸,相當於種植712萬棵樹的全年生態補償量,節能減排效果顯著。」
隨着中國在綠色能源領域發展一路「高歌猛進」,對於未來地熱能的全面利用,劉洪濤信心十足。「計劃到2025年,我們的清潔能源項目服務面積將達到1億平方米,屆時一個採暖季即可減排二氧化碳400萬噸。」
沙漠變綠洲 生態創舉遍神州
去年,在西安求學的幾位外國留學生,相約一起去陝北看沙漠。然而,當他們跟着定位趕到地圖中的沙漠時,卻驚訝地發現,這裏只有一望無垠的綠色,連大一點的沙丘都很難看到。就在他們百思不得其解之際,路過的一位當地老農一語點破,「這裏就是毛烏素沙漠,只是我們用雙手將它變綠了。」
不僅這幾位留學生找不到毛烏素沙漠,就連美國太空總署也快找不到毛烏素了。他們近幾年發布的衛星圖和相關數據顯示,中國一直在不斷地變「綠」。特別是在過去的30年裏,地球表面增加的5%綠地面積中,僅中國就貢獻了25%,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綠化之路」引領者。
實際上,毛烏素沙漠變綠洲,只是中國生態治理系統工程中的一部分,類似的生態「奇跡」在中國大地上還有很多。過去十年,中國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將生態文明建設必須遵循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則、基本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中國的決心、速度和成果,讓世界驚嘆。
(來源:大公報A9:內地 2022/09/20)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