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提及柏金遜症的徵狀及臨床診斷方法,今期主要講解個人化治療方案,鼓勵患者樂觀積極面對病情。
服藥有助延緩徵狀及改善自理能力
柏金遜症成因不明,到現時為止未有藥物可減慢病情進度。現有藥物主要是用作紓緩徵狀,改善活動及自理能力。藥效較為顯著者主要是左旋多巴及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其他藥物包括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及金剛胺,可作輔助治療。
此外,抗膽鹼劑亦有助紓緩部分病人的抖震徵狀。
由於柏金遜症患者大多為年長人士,較容易出現藥物副作用,因此處方藥物時必須謹慎,宜從低劑量開始,並留意患者的治療效果及接受性。藥物較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腸胃不適、低血壓、疲憊或暈眩、衝動控制障礙,甚至神志混亂。另一方面,長期服用高劑量左旋多巴有機會引起肌肉痙攣或不自主活動,以及活動能力隨機性「開關」等現象。因此,治療原則是針對每位患者的不同徵狀及日常生活需要,處方最低劑量而有足夠療效的藥物。
坦然面對長期病患 培養良好生活習慣
鑑於柏金遜症是長期病患,患者必須以坦然及積極的心態面對病情。最重要是養成定時適量運動的習慣,有助維持活動能力及延遲提升藥量的需要。較常採用的運動包括拉筋、步行、太極、瑜伽等。主要原則是習慣正確活動模式,例如提點自己要挺直身軀、踏步時雙腳提離地面、雙手要維持擺動、轉換姿勢及轉彎時要放慢速度等。
對於已出現明顯活動障礙的患者,在物理治療師輔導下進行運動,可確保身體姿勢正確及減低跌倒受傷的風險。至於有嚴重活動困難及跌倒風險較高的患者,則需採用適當的輔助器材,並由照顧者從旁協助。
除了堅持運動外,柏金遜症患者亦應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注意飲食及作息時間。確保攝取足夠水份及多吃高纖維食物,有助保持腸道暢通。
活動能力障礙有機會導致跌倒受傷,故此要確保身體有足夠鈣質及維生素D,以保持骨骼健康。如懷疑自己出現骨質疏鬆,應由相關專科醫生進行評估及治療。若睡眠質素欠佳,亦宜作詳細評估確定原因,再接受適當治療。
因應退化程度調整治療方案 改善活動能力
在確診柏金遜症數年後,患者會因腦部細胞退化程度加劇,出現語言、吞嚥及活動能力困難。藥物療效亦變得未如理想,出現如藥效不能持續、不自主肢體活動及活動能力隨機性「開關」等現象。要幫助這些患者克服活動障礙,醫生需要針對他們用藥時間及身體活動情況進行詳細分析,希望找出較理想的治療方案,例如提高藥物劑量、縮短用藥相隔時間、調節用藥與進食相隔時間、使用COMT抑制劑以提高多巴胺藥效等。
此外,因應有不同藥效需要的患者,可採用水溶性快速生效藥物或緩釋藥物,以穩定藥效,改善活動能力。柏金遜症患者亦應根據他們的活動能力周期,安排日常生活所需活動。至於病情較重、對藥物反應難以掌握的患者,可考慮進行評估,了解自己是否適合深層腦部刺激療法(DBS)或聚焦超聲波等治療。
最近香港亦引入經顱磁刺激治療(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部分病情較重的柏金遜症患者經治療後再配合物理治療,對改善活動能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括而言,柏金遜症是一種長期病症,患者的病情及生活需求因人而異。醫生需要為患者耐心分析,以找出較理想的治療方案。同時患者亦要積極面對病情,盡量維持活動能力,寄望日後醫學界研發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養和專欄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