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李家超正在為下個月發表的任內首份施政報告作準備,市民對施政報告有很高的期待,政黨和團體紛紛建議政府繼續推出撐企業保就業的措施,相信特區政府一定會認真聽取民意,作通盤考慮。但另一方面,輿論對是否繼續動用龐大公帑資助企業,存有不同的意見,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以「量入為出 進退有度」為題撰文,透出不少重要信息,值得社會各界認真咀嚼、思量。
財政司司長有特區「大管家」之稱,陳茂波在網誌中開誠布公,為大家算了一筆收支賬。先說庫房收入。疫情持續,外圍經濟疲弱,加上環球央行大力收緊貨幣政策,嚴重削弱了外圍經濟動力,也影響了本港經濟,特區政府不得不兩度調低今年本港的經濟增長預測。香港在出口、私人消費和固定投資方面都比預期差,估計本財政年度的利得稅和薪俸稅都將比年初估計的少;樓股兩市欲振乏力,其中股市四至八月的日均成交量較去年同期少26%,今年首兩季住宅成交量亦大幅減少37%,或令印花稅收入下跌三成;樓市氣氛差導致發展商出手謹慎,政府賣地收入銳減,本財年首五個月的地價收入僅172億元,要完成全年收入1200億元目標,難度甚高。
再看支出方面。面對疫情打擊和經濟下行的壓力,特區政府體現擔當,公帑應使則使,單是今年財政預算案推出總額1700億元的逆周期措施,已令本財年錄得超過560億元赤字,這還沒有計入第二輪「保就業計劃」的430億元以及第六輪「防疫抗疫基金」,估計本財年赤字將達1000億元,超出當初預算約一倍,這將是香港歷來第二大財政赤字,僅次於前年的2325億赤字的歷史紀錄。以此推算,本港財政儲備或進一步下降至8000億元的邊緣。
8000億元看起來似乎仍是一個大數字,但別忘記,過去兩年多的抗疫,香港一共用了6000億公帑。庫房長期收入少而支出多,不是長久之計,總有「乾塘」之日。事實上,特區政府需要處理的事務千頭萬緒,在在需財。一方面,中小企面對生存壓力,關乎許多打工仔的飯碗,政府幫得還是要幫;另一方面,香港在抗疫的同時更要向前看,增強香港發展動能,發展創科產業,為香港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提升經濟競爭力,同樣是當務之急;更別說解決重中之重的房屋問題,推動北部都會區等大計,擴大對教育、安老等領域的投入,樣樣都要花錢。
政府投放資源需要頂層設計,統籌兼顧,既滿足眼前之需,又着眼於未來發展,不能顧此失彼。正如陳茂波所指出,在資本主義市場運作的機制中,如何在容許市場保持競爭及發揮調節力量的同時,合理地增加企業的存活率,是不容易的平衡。在推出支援措施的同時,也必須兼顧公共財政的穩健度和公帑使用的恰當性。畢竟公帑不是無限,在為需要做的工作配備資源的同時,亦必須保持財政穩健及可持續性,才能保障經濟安全,維護金融穩定。
一言以蔽之,穩控疫情才是改善經濟的關鍵,這也是推動社會復常、恢復通關的前提,因此特區政府一再呼籲市民接種疫苗。對於市民來說,全力配合政府的防疫抗疫政策,築牢抗疫屏障,就是保護自己及親友健康,就能保障打工仔生計,促進經濟有力增長。
(來源:大公報A6:要聞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