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在大都市如香港生活,提起昆蟲,大家一般會想到蟑螂、白蟻、螞蟻等家居害蟲,或者蝴蝶、蜜蜂這些故事中的常見角色,說到甲蟲,大家就可能不太熟悉了。香港甲蟲研究協會近日在將軍澳中心舉辦甲蟲展覽,展出了來自世界各地共18種昆蟲活體及標本,同時兩位95後協會創辦人Nick和Joseph接受專訪,講講他們與甲蟲的「感情史」和香港的昆蟲生態。
「蟲」零開始:一切源於母親的外遊手信
從飼養甲蟲到成立協會、舉辦生態教育,一切源於Nick的媽媽在他8歲時由泰國帶來的2隻甲蟲。Nick原本抱持着「試一試」的心態去照顧,結果就迷上了。中學時期更把甲蟲帶回學校推廣給同學,同班的Joseph也踏入養甲蟲的生涯。到2019年,香港甲蟲研究協會成立,定期舉行各項活動進行自然教育。
提到育蟲生涯中難忘的經歷,Joseph憶述在中學時期大家湊夠利是錢買了一隻毛象大兜蟲,把牠帶回家後打算拿出來把玩觀賞,結果牠從小窗飛走,一去不回頭。這次的「走犯」讓他們買下了一個教訓:要時刻鎖緊門窗,以免悲劇重演。
有悲自然有喜,Nick回憶自己數年前嘗試繁殖的一種鍬形蟲,有一次牠從沒蓋好的箱子逃走,之後便被遺忘了。直到3個月後,Nick發現房間裏的一塊木頭被咬碎,原來是出逃的鍬形蟲在木頭裏產卵,這段期間牠不曾進食,完成傳宗接代的使命後光榮去世。這件事給Nick很大的啟發,他亦化身「繼父」,把牠的後代全部養大成蟲。
本地甲蟲重點推介:香港姬兜和黃紋鋸鍬形蟲
問及香港的原生甲蟲觀賞,Nick表示新界有不少地方都能看到甲蟲,主要是看季節有沒有對上,而且甲蟲具趨光性,晚上會比較容易看到。
而甲蟲品種繁多,在兜蟲和鍬形蟲類別中,二人分別推介香港姬兜和黃紋鋸鍬形蟲。香港姬兜的外型像獨角仙,而且會發聲,是香港唯一一種會發聲的甲蟲。另一款焦點甲蟲是黃紋鋸鍬形蟲,身長只有兩節尾指的大小,體型嬌小但帶有黃色班紋,對比其他黑色甲蟲可說是十分出眾。
儘管甲蟲在香港郊外仍然常見,但二人均指近年觀察到的甲蟲數量正在減少,郊野公園的垃圾問題加上市鎮發展和空氣污染,都侵蝕着生態;又表示香港目前沒有大型機構進行甲蟲保育工作,往往是一些甲蟲愛好者自己進行相關工作,把收集到的原生甲蟲進行繁殖和培育,再放歸野外。協會期望將來可以跟漁護署等大型機構合作,推行昆蟲保育計劃,涵蓋各類昆蟲。
都市人缺生態教育 期望建生態館「蟲」新認識
協會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二人期望未來能建立「昆蟲生態館」,讓大眾可以從中學習科普知識。Nick表示,都市人普遍對蟲有恐懼,協會希望透過策展、生態遊等活動,讓大家明白昆蟲漂亮的一面,由恐懼到認識,由認識到有興趣,甚至對此熱愛。
Joseph笑言,自己也會怕蟑螂,而有不少昆蟲看起來也像蟑螂,有6隻腳、橢圓形,但不需要普遍地害怕昆蟲,這種害怕主要是由於教育不足引致,這也是協會成立的目的;又表示養甲蟲的過程中能接觸到很多自然科學知識,從昆蟲的習性和生命循環,到泥土發酵和溫度控制皆會涉獵,是大自然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