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公文匯網 實習記者 呂文祝、何朗成、黃張敏)八月下旬的上海,炎熱而充實,這是十四名香港學子的共同感受。
經過遴選,十四名來自國內七個城市九所高校的香港學子聚首上海,組建了2022「范長江行動——認知上海這十年」香港傳媒學子上海行採訪團,開啟為期五天的走讀採訪之旅。
港生們感受到密集的行程在緊湊的時間裏有序鋪開,感受到在短短二十多天內完成整個活動組織工作的不易,也了解到這是「范長江行動」這一知名品牌活動,在疫情後第一次線下活動。
作為主辦方的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和上海市港澳辦都給予了特別的關注和重視,上海市港澳辦周亞軍副主任還擔任了採訪團的團長,「我們的團長我們的團」就此產生了。
自8月23日至26日,短短五天內,在團長的關心帶領下,十四名港生以實習記者的身份深度採訪十八大以來上海這座國際化大城市的十年巨變。
回首採訪團的行程,港生黃張敏說那是「禁不住嘴角上揚的美好回憶」。

有點像回家一樣
上海靜安區南京西路1418號,在很多香港學子心目中,這裏是本次上海採訪難忘的第一站。這裏,是上海市政府港澳辦所在地。在這裏,大家第一次與我們的團長——上海市政府港澳辦副主任周亞軍交流,第一次了解港澳事務辦公室的具體職能,第一次感知滬港雙城的深厚淵源。諸多的第一次,匯聚成一個美好的開始。

8月23日,一個炎熱的早晨,當同學們搭乘的車輛緩緩駛入那扇黑色的金屬大門,又排隊步入那幢白色小樓,大家的內心是激動的。正如採訪團成員李盈感慨的那樣,很多在滬港人如她,南京西路、靜安寺,甚至於這處建築,曾經路過好多次,但從沒有機會走進來看一看。這一次,真的很難得。
屋外鬱鬱蔥蔥,屋內也充滿溫馨。周亞軍早早就等候在此迎接大家。平易近人,是香港學子們對這位團長的初印象。他首先耐心詢問同學們的年齡、專業、來自哪個城市;還反覆叮囑同學們,最近上海酷熱難耐,同學們在外採訪,一定要注意防暑、補水。
「他好像一個仁慈柔和的長輩,給人如沐春風之感。」採訪團成員許安琪事後這樣回憶。周亞軍沒有團長和官員的架子,更像一個學校的老師,而與他短暫的交流,確實讓大家學到不少新知識。

周亞軍特別向同學們介紹了上海市港澳辦辦公樓。原來,這處建築與港人也有深厚淵源。這是知名港企永安集團創始人郭樂、郭順兄弟當年在滬的寓所,現在已被列入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他還告訴同學們,這也是上海市港澳辦首次向香港學子們開放,令大家倍感溫馨。「有點像回家了一樣。」
為滬港合作交流貢獻才智
周亞軍帶着和藹可親的語氣,細緻地向同學們介紹港澳辦的工作。港澳辦是承擔貫徹落實中央港澳政策,推動港澳與內地交流的職能部門。在上海,上海市港澳辦對接香港政制與內地事務局,推動在滬港合作會議機制框架下兩地的全方位合作。同時,在滬港人,包括港生、港青,在工作生活中有需要解決的困難和問題,上海市港澳辦也會盡力幫忙協調解決。「上海市港澳辦還會舉辦更多的滬港交流活動,把這當成港澳人士在上海的家。」這不由讓幾位在上海讀書的同學更加激動:「在上海,我也能有來自家的溫暖!」
令同學們印象最為深刻的,莫過於周亞軍談到的滬港交流。在他的介紹中,很多同學第一次了解到滬港合作會議機制。滬港合作會議首次會議是2003年在香港舉行的,自那以後至今,即使新冠疫情,也沒有影響雙城合作交流的熱情。2021年,滬港合作會議第五次會議在線上成功舉行。最讓青年學子激動的是,青年交流一直是雙城合作交流的重點領域。今天,大家在這裏回顧滬港合作的悠久歷史,明天,大家也可以成為橋樑,為上海發展、為滬港合作交流貢獻青春和智慧。
聽到這裏,不少同學不由自主點點頭。採訪團成員薛凱檬還認真在筆記本上寫下了周亞軍的話。
多位港生立志留滬工作
在接下來數天的採訪中,同學們對於團長介紹過的上海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頂着高溫,大家先後參觀了中共一大會址、上海城市規劃館、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感受到上海經濟發展的蓬勃。探訪了上海天文館、中國商飛,感受中華民族飛天逐夢的堅韌不拔。也走進進博會、虹橋國際商務區等地,實地了解中國開放的胸懷和港人越來越多的發展機遇。還與在滬港區政協委員、傑出代表、創業港青面對面交流。「此等思想的碰撞和激蕩,對於我們青年人而言是非常寶貴的,前人的指引為我們找到一個窺探未來的窗口。」
由此,不少港生還萌生了在滬就業、創業的想法。採訪團成員唐家俊表示,滬港合作的優勢是十分令人嚮往的,畢業後他也有可能會回到上海工作,並期盼着滬港兩地合作往後會有更加出色的表現。採訪團成員陳耀輝認為,港生在滬能夠參與不同的活動,開拓視野,也能找到更多發展機遇,「在上海,我見識到了上海的高速發展和不同領域的領先水準,這些都吸引我未來扎根上海。」採訪團成員梁家銘還特別難忘周亞軍的囑咐「為滬港交流做貢獻」,並表示:「我要努力提升自我,爭取早日為滬港交流、民族復興貢獻出屬於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給我們滿滿安全感
「其實一開始聽到市政府港澳事務辦副主任要當我們的團長,我覺得壓力有一點大,沒想到他還挺平易近人的。」在這一次旅程中,有同學還留下了與團長的「專屬回憶」。
就在採訪團授旗後,儘管時間已經不多,仍然有同學忍不住上前向團長提問:同為金融中心,滬港雙城是什麼樣的關係?周亞軍當即耐心解答:「香港和上海兩個金融中心,更多的是協作共贏的關係。」他進一步解釋,「雙城合作才能共同爭取到更好的資源,並且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對兩個城市的發展實現效益最大化。」並如數家珍地例舉了諸多近年來滬港合作的例子。侃侃而談中,同學們直言,能感受到這位團長對本職工作的熱情,對滬港合作機制的深刻認知。「即便只是從辦公處大廳走到門前台階時的短暫交談,我仍然感受到了他的專業度和對我們香港青年學子的關愛和重視,非常期待與他的再一次交流。」

更令很多同學驚喜的是,「再一次」並不遙遠。在採訪團結業儀式上,大家又與團長見面了。當天,團長詳細詢問了大家此行的收穫得失,認真聆聽大家上台發言,還專門在會後給與鼓勵:「你講得真好,總結得十分精要。」
「能夠得到團長的肯定,我內心的雀躍還是難以掩飾。」 讓同學們久久回味的,還有團長的贈言:「把自己的名字寫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史冊上,讓青春之光閃耀在為夢想奮鬥的道路上。」
臨別之際,周亞軍與大家握手,歡迎同學們再來上海。「他一直說,港澳辦永遠是港澳人士在上海的家。我感到十分榮幸,能夠有港澳辦作為在滬港人堅實的後盾,有這麼關心香港青年學子發展的好團長支持我們的活動,給予我們滿滿的安全感,我們感到很珍貴很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