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公文匯網實習記者 李盈)歷經兩年多的閉館改造,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煥新歸來。「2022范長江行動——認知上海這十年」香港傳媒學子採訪團一行也將其作為此番上海之行的一大重要採訪點。近十年來,上海城市面貌不斷更新,「館中窺城」,城在變、館也在變。從過去的十裏洋行,到如今的現代繁華,上海承載了許多人言之不盡的煙火記憶,城市規劃館所展示的不斷變化的上海,也成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真實寫照。
本月9日剛剛對公眾開放的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在煥新後增加了2000多平方米的展示面積,分為序廳、人文之城、創新之城和生態之城四大主題展廳,通過引入VR、AR、全息影像,以及5D數字化城市沙盤等高科技手段,為參觀者提供沉浸式互動參觀體驗。
走入展示館大廳,香港傳媒學子採訪團便被一塊120度的弧形大屏幕吸引,兩塊60度的弧形小屏幕從大屏後緩緩展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白色大字,從浦江兩岸的晴日全景上慢慢浮現。
參觀採訪過程中,港生採訪團被栩栩如生的各式建築模型拉回到了上海老街,風貌迥異、阡陌交通的大小街巷,用不同色彩、特質與風情,編織起上海這座城市的時空記憶與文化符號。
據了解,國務院2017年12月15日批覆原則同意《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明確了上海至2035年並遠景展望至2050年的總體目標、發展模式、空間格局、具體發展任務和舉措。在國家規劃指導下,上海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塑造特色風貌,改善環境質量,優化管理服務,努力把上海建設成為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記者留意到,煥新後的展示館,以「2035規劃」為脈絡進行布展,漫步其間可以在短短數小時內,感受上海的前世今生。特別是5D數字化沉浸式城市沙盤及各類模型裝置展覽設施,仿若令參觀者置身於觸手可及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