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 記者 張帥)2022年,中央歌劇院成立70周年。日前,位於北京東二環、毗鄰中國文化和旅遊部的中央歌劇院專屬劇場正式落成,並在6月以原創歌劇《道路》演出拉開今年演出季。中央歌劇院副院長李丹陽接受《大公報》專訪表示,這座幾代歌劇人期盼的場地有眾多可圈可點之處,它是內地目前唯一的「樓座+包廂」式歌劇院,不僅外形美輪美奐,而且內部「俯拾皆景」。同時,它亦集建築美學和聲學之大成,擁有內地最大的樂池,是內地首座純自然聲專業歌劇劇場。
中央歌劇院是亞太地區具規模實力、人才優勢和影響力的國家藝術院團,不過從1952年成立至今70年時間裏,中央歌劇院始終沒有自己的專屬劇場。2015年,在中國文化和旅遊部的支持下,中央歌劇院劇場破土動工,歷經七年建設,一座極具特色的藝術建築矗立在北京核心區,成為又一城市文化地標。
建築風格中西合璧
李丹陽介紹,剛剛落成的中央歌劇院劇場東西長約138米,南北寬約56米,建築總高度47.2米,總建築面積4.1萬平方米,地下4層,地上8層。核心功能以大型歌劇、舞劇、芭蕾舞演出為主。在建造中,劇場借鑒國家大劇院等設施的經驗,建築面積雖僅有「鳥巢」的三分之一,但每平方米的用鋼量與「鳥巢」幾乎相當,高質量獲得中國鋼結構金獎。
劇場設計以「鳳凰」作為核心立意來詮釋建築內涵主題,「鳳凰」元素的設計主導整個建築、環境及室內空間的美學形態。其中,劇場門廳外的18根28米高的立柱,扭轉角度各有不同,如同鳳凰尾羽有靈動之感,又如音樂旋律之美;橢圓形觀眾廳,螺旋放射,如同鳳凰騰飛時灑下的音樂光芒。劇場門廳外立柱傳承巴洛克時期古典柱式的風格,內包廂及觀眾席天花板採用盛唐神韻的寶相花為裝飾主題,中西文化要素呼應、珠聯璧合。
建築聲學設計要求高
在歌劇界,業內人士將聲源停止發聲後聲壓級減少60分貝所需要時長稱為「混響時間」,如果該時間過短,聲音易發「乾」,顯得枯燥無味;時間過長,則又會使聲音變得混雜。只有混響時間合適,聲音聽起來方才圓潤動聽。歌劇濃縮「音樂」與「戲劇」精華,對於歌劇院來說,良好的聲音效果對演出成功至關重要。
李丹陽對大公報記者介紹,著名指揮家瓦格納在興建拜洛伊特節日劇院時,將混響定為1.6秒左右,只有如此方能滿足演出瓦格納歌劇的需要,由此歌劇場可分為「適合上演瓦格納歌劇」與「不適合瓦格納歌劇」兩種。中央歌劇院是中國首個完成瓦格納四聯劇《尼伯龍根的指環》的歌劇院,「指環」系列可謂中央歌劇院的「鎮院之寶」。今次,中央歌劇院劇場一定程度上即根據瓦格納的聲音理念設計而成,混響時長也正是1.6秒。
「歌劇院對聲場有極高要求。許多劇院都是先設計音樂廳的內部結構,然後再進行聲學設計,中央歌劇院的思路恰相反,我們則是保證能達到最優聲學條件然後再來做劇場中座椅、包廂的設計。」李丹陽表示,就連劇場座椅面料的吸音性都有細緻的聲學考量,演員演出時只用原聲,不需加任何輔助設備和擴音設備。同時,為了聲學要求和觀眾舒適度要求,原本1286個座位硬是削減了180個。
49個包廂坐立隨心
中央歌劇院劇場創造多個行業第一。其中,約150平方米的超大樂池可實現120人大編制的交響樂團演奏,成為擁有內地最大樂池的專業歌劇劇場。而且,劇場內座位密度小,可滿足每一位觀眾的觀演舒適度。
值得一提的是,劇場與國際頂級歌劇院的標準對接,成為目前內地唯一「樓座+包廂」式的歌劇院。在4層至6層共設計有49個包廂,其中大包廂可容納9人,小包廂可容納6人。「除了正對舞台的部分,其餘270度都是私密的獨立空間,這對觀眾尤其是年輕人非常有吸引力。」李丹陽介紹,觀眾上廁所不用再穿過長長的座位,也不用正襟危坐,可坐可立,甚至還能點一杯飲料,欣賞歌劇成為一件輕鬆的事情。如中央歌劇院院長、藝術總監劉雲志所說,他在舞台上已演出近40年,走過許多其他國家建成幾十年乃至幾百年的音樂廳、劇院,中央歌劇院劇場舞台足以與世界一流劇場比肩。
雙管齊下 西方劇目與中國原創並舉
今年6月,原創歌劇《道路》演出拉開「慶祝中央歌劇院成立70周年」序幕。/大公報記者張帥攝
歌劇有「藝術皇冠上的明珠」的美譽,綜觀世界知名歌劇院,能夠代表其藝術水平的無一不是歌劇製作,如《蝴蝶夫人》《圖蘭朵》《納布科》之於米蘭斯卡拉大劇院,《浮士德》《尼伯龍根的指環》之於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始建於1861年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更是積累了《費加羅的婚禮》《魔笛》等近70部歌劇保留劇目。
李丹陽向《大公報》介紹,作為國家級歌劇院,中央歌劇院從成立之日起就開始主要擔負引進世界歌劇經典的使命,《圖蘭朵》《茶花女》《費加羅的婚禮》等經典劇目,都是通過中央歌劇院而為國人所熟知。
「同時,中央歌劇院要『雙管齊下』,用歌劇這種西方『舶來品』來講好中國自己的故事。」李丹陽細數,在70年的發展歷程中,劇院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文華大獎、文華新劇目獎、文華表演獎等100多項國家級獎項,不僅創排了《圖蘭朵》《茶花女》等100多部世界經典歌劇,還創作了《瑪納斯》《蕭紅》《道路》《紅軍不怕遠征難》等幾十部優秀的原創歌劇。
其中,取材於柯爾克孜族的同名民族英雄史詩《瑪納斯》不僅在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期間上演,還受邀到吉爾吉斯國家芭蕾歌劇院演出,成為「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的體現。
見證中外重要文藝交流活動
1952年,中央歌劇院最初建立時稱為「中央實驗歌劇院」,首任院長為戲劇家李伯釗,之後歷經周巍峙、盧肅、趙渢、馬可、李凌、劉蓮池、王世光、陳燮陽、劉錫津、俞峰、劉雲志等多任院長。從建立伊始,中央歌劇院就集中了中國優秀的聲樂人才,創排一大批世界歌劇經典劇目,並在中國對外藝術合作上發揮重要作用。
1986年,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與熱那亞歌劇院來華演出,其間帕瓦羅蒂專門到訪中央歌劇院,合作上演的歌劇《波西米亞人》獲得成功。1988年夏,中央歌劇院應芬蘭薩沃林納歌劇節邀請,赴芬蘭演出《蝴蝶夫人》《卡門》、威爾第《安魂曲》及中國音樂作品。
21世紀初,中央歌劇院又與帕瓦羅蒂、多明哥、卡雷拉斯成功合作「世界著名三大男高音紫禁城廣場音樂會」,聯袂向世人奉獻了一場氣勢恢宏的音樂盛典,為中國申奧出力,《大公報》對此刊出「三大歌王獻唱支持北京申奧」的頭條報道。
歌劇教育推廣任重道遠
中央歌劇院設計有內地最大的樂池,一位小朋友在演出開始前看樂團排練(大公報記者張帥攝)
「歌劇傳入中國時間短,欣賞門檻高,給人望而卻步的印象。」李丹陽在採訪中表示,今天全球範圍內,歌劇實際上仍面臨「老」「大」「難」的問題:「老」是指藝術形式和題材古老,「大」是歌劇規模大、演出時間長、演出人員多,「難」是市場營收難。在李丹陽看來,內地對於歌劇的教育推廣任重道遠。
據李丹陽介紹,目前在中央歌劇院直接參與演出的人員有320人,其中一級演員和二級演員就有230名,佔三分之二。一部歌劇演出時,現場可能就有80人左右交響樂團、70人左右的合唱團,還有角色演員。中央歌劇院劇場緊鄰北京東二環寸土寸金的地段,即使在佔地面積不太大的情況下,也預留足夠的空間給演員,滿足主創人員、樂隊、合唱隊、舞蹈隊、歌唱家的創作排練使用要求,體現對藝術家的尊重。
「中央歌劇院一直以演出為中心,求變求新,做好歌劇的推廣教育引領者。」李丹陽指出,今年演出季以線下為基礎,逐步嘗試「5G+8K」同步高清晰無延遲直播,同時滿足線上線下需求,讓高雅藝術更多地吸引社會大眾,在與快餐文化的競爭中佔據更多優勢。借助院場合一的優勢,將力爭在短時間內實現「世界一流歌劇院、國家最高歌劇殿堂、歌劇藝術普及傳播的引領者、中外歌劇交流平台、歌劇人才聚集高地」的五大願景。
李丹陽希望通過《大公報》表示,中央歌劇院渴慕歌劇人才,不管是不是在招聘季,只要夠藝術水準,「不拘一格求人才」。而且,中央歌劇院選人透明,像在一試、二試中,評委、副評委和監督評委隔幕篩選演員,只有進入三試,演員才能和評委面對面交流,歡迎來自境內外的歌劇專業人才。
(來源:大公報B1:副刊 2022/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