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2021年世界衞生組織的分類,腦腫瘤種類多達逾170種,相應的病徵及治療亦各有不同。腦腫瘤會令神經系統受損,患者會有頭痛或嘔吐等情況,嚴重者甚至會癱瘓及腦癇。有時部分病徵甚至驟看跟腦部無關,容易令人掉以輕心。年齡屆乎50歲或以上人士,如有突發性頭痛、四肢不靈、記憶力衰退或其他異常情況,建議及早求醫,接受腦掃描造影檢查,以策安全。
成人腦腫瘤大致可分為良性及惡性兩大類,前者較為常見,當中一些「良性」腦腫瘤會因其位置及呈現的病徵而帶有侵略性。腦膜瘤是最常見的良性腦腫瘤,較多出現在顱面。
惡性腦腫瘤則可分為原發性或轉移性,前者以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BM)為最常見和「最惡」。轉移性惡性腦腫瘤則可轉移自肺癌、乳癌、腸癌或其他器官,有時只出現一個,或同時出現數個至數十個不等,原有器官的原發性腫瘤或毫無徵狀,必須透過檢查方能發現。
腦腫瘤的病徵異常多樣,視乎腫瘤位置、體積及生長速度而定:例如右額葉的腦腫瘤會影響病人情緒及性格,導致頭痛及腦癇;長於左顳葉的腦腫瘤,或會令患者言語不清及記憶力減退,甚至出現幻聽或幻覺;若頂葉發現腦腫瘤,病人有機會半身偏癱。
顱底共有十二對腦神經,掌管不同感官。若腦腫瘤影響第一對顱底神經線,患者嗅覺會出現問題,如第二對受損則影響視力及視野。曾有病人嗅覺減弱而懵然不知,待身體消瘦及食慾不振時才求醫,最終確診腦腫瘤。
臨床觀察配合影像掃描 有效診斷
面對病徵高度多樣化的腦腫瘤,醫生需要高度警覺,診症時會先以「望、聞、問、切」作臨床觀察,了解病人的病史及身體狀況。如有需要,醫生亦會安排病人接受磁力共振掃描或電腦斷層掃描。
不過對一些體積較細的腦腫瘤,如腦下垂體瘤或聽覺神經瘤,單純一般性標準造影掃描不足以確診。這便有賴專科醫生的仔細臨床觀察,再配合適當的檢查及掃描,如特定區域的磁力共振掃描,方能準確診症。
一些病人或需接受特定同位素正電子掃描作癌症分類,如病人適合接受外科切除手術,醫生可同時安排病理分析及分子與基因測試,有助未來制訂化療、免疫治療及標靶治療方案。
跨專科個人化治療
現時醫學界雖有各種可供參考的國際指引及臨床制定,惟腦腫瘤種類繁多,能夠為病人度身訂造針對性方案,乃治療成敗的關鍵。
腦腫瘤的治療方案主要以腫瘤狀況及分類而定,簡單而言可分為三種:
- 對於偶然發現且體積細小的良性腫瘤,建議作臨床觀察及定期磁力共振檢查
- 如有惡性腫瘤或出現徵狀的良性腫瘤,宜進行跨專科會診,或需透過外科手術,在安全情況下切除最大範圍,以紓解徵狀
- 抽取組織作病理及分子分析,有助制訂後續輔助治療;如有需要可安排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化療合併放射治療、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組合視情況而定
外科手術固然有一定風險,現時科技先進,醫生已可利用神經導航定位,精準地在腦內任何部位施行手術,並透過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手術期間全程監察神經系統的變化,大大提高手術安全度。
腫瘤一旦靠近神經線及大血管,一般不可完全切除。餘下腫瘤需用伽瑪刀或導航刀等立體定位放射手術處理。為應付突發事件,手術現時亦可採取團隊形式,即兩位神經外科醫生同時進行手術。手術前醫生亦會參照航空界做法,核對安檢項目,並讓手術室內的醫護人員主動發表意見而非單純醫生主導手術,務求令手術更為安全。
手術完成後,有些病人接下來還要長時間接受化療、電療及覆診,亦要借助腦神經系統復康紓緩後遺症。腦腫瘤的治療與復康一般以紓緩病情、維持生命質素及延長存活期為主:部分病人的良性腫瘤不能完全切除及根治,而晚期惡性腫瘤治療則旨在減輕病人痛苦。無論如何,只要憑着專業醫療團隊的指導及協助,再加上親人的鼓勵和扶持,治療之路絕不孤單。
養和專欄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