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 梁淑貞、賴振雄】市民抗疫疲勞,出現多種心理問題,多個志願團體設立抗逆熱線,讓市民盡訴心中情,醫治心病。
熱線負責人說收到數百宗求助,求助者中不少是基層人士,有住在劏房的單親媽媽確診,最關心的不是自身健康,而是「好驚傳染畀個女,唔知點算?」
電話熱線疏導情緒,還會轉介專人向求助人提供實質援助。專家強調,就算疫境無情,只要懂得求助,困難總會過去。
本港爆發第五波疫情,很多人擔心受到感染,打工仔憂慮飯碗不保,焦慮情緒大爆發。香港大學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早前研究發現,自殺個案自2月22日低位開始攀升,於3月23日達至兩年高峰,其中長者及中年人士最高危。為疏導社會積壓的大量負面情緒,過去一個月,坊間多個志願機構先後設立抗逆輔導熱線,免費接聽市民電話,提供情緒支援,幫求助者釋放負能量。
疏導情緒 轉介專人提供援助
由「東聯社會服務基金」開設的「抗逆心聆熱線」,3月24日起投入運作,一群熱心的精神科醫生及臨床心理學家親自上陣,支援受到疫情困擾的市民,至今已經為400多人提供適切服務。
「抗疫不僅要醫病,也要醫心,有堅強的心靈,才有力量戰勝病魔。」熱線發言人、香港情緒健康學會會長黃廣興表示,150位義工負責接聽電話,若個案需要跟進,再轉交50位專業人士再透過電話、網上視頻或面談,提供進一步協助,包括聯絡地區人士提供物資幫助。
臨床心理學家林美玲醫生說,印象最深刻的個案,是一位住在劏房的單親媽媽,「蘇媽媽確診後,非常擔心傳染給女兒。媽媽天性保護孩子,女兒只有三歲,又未打針,當時新聞日日有小朋友染疫,她擔心到出現重症,焦慮的程度可想而知。」
林醫生表示,除了持續透過視像傾談,還要提供實際物資支援,「蘇媽媽確診後要居家隔離,不能外出補充物資,煲粥要有食米,她又希望有一個兒童探熱器,工作人員得悉後,即聯絡地區人士,為蘇媽媽送上所需物資。她的女兒後來也確診,要入醫院,幸好最後康復回家。」
香港心理衞生會在3月1日起設立「疫要關心情緒支援電話熱線」,由一名精神科社工負責接聽,迄今已收到過百名市民求助。
該會總幹事程志剛直言,這一波求助者的情緒困擾較第三波疫情時嚴重,多數是抗疫疲勞,以及再次面對子女上網課困難等,亦有夫婦因長時間WFH(在家工作),日對夜對出現摩擦,例如因防疫清潔問題爭拗。「有從事飲食業人士因失業,埋怨政府關閉處所,繼而質問『點解關我事?』,產生負面情緒,擔心未來日子如何過。」
獨居婆婆染疫:我會唔會死?
「3月下旬,收到一位70歲獨居婆婆求助,婆婆喉嚨痛、沙啞不能出聲、無胃口,快檢呈陽性,卻無法打通衞生防護中心熱線呈報個案,擔心24小時未能呈報會犯法,因為感到不適無法出外看醫生,害怕和擔憂致失眠、心跳,擔心會不會死去」,程志剛說,他們立即轉介中醫,為婆婆視像診症。
遇到困難,最緊要懂得求助。香港紅十字會成立的「抗疫同行熱線」,每日朝十晚十為市民提供最新的衞生健康知識、抗疫及防疫措施資訊、心理支援。除此以外,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的「headwind迎風」,也提供免費線上精神健康諮詢服務,求助人只需在網上留低聯絡方法和昵稱(毋須留真名),也會有專人聯絡,安排精神科專科醫生以視像或電話形式,給予免費專業諮詢。
紓壓有法|深呼吸排出負能量
減壓方法有很多種,香港情緒健康學會會長黃廣興提供「深呼吸減壓法」,幫助精神緊張的人排出負能量。
「當你覺得,世上很多東西很亂,很難控制,控制呼吸,就可以控制心情。」黃廣興說。方法如下:
1.先將手放在肚子上,吸氣時保持一兩秒,呼氣時保持長一點;
2.之後慢慢放鬆全身不同部位肌肉,就像一部汽車慢下來,情緒也可以穩定下來。
早前本港一間大學的研究顯示,疫情下市民出現焦慮和抑鬱的比率上升25%。臨床心理學家林美玲醫生指出,人在負面情緒下釋放壓力荷爾蒙,影響血清素和腎上腺素,出現的生理反應,包括手心冒汗和手震等,又會感到難以集中,質疑自己的能力,形成惡性循環。
生活有規律 隔離也輕鬆
她說,當心理質素欠佳時,必須學懂放低,減少看疫情新聞和消息;遇上困難就要尋求第三者協助,另外聽歌及做運動有助保持心平氣和,不要讓感性超過理性。
林美玲醫生又透露,曾經接到求助,有市民因須隔離感到很徬徨,她建議求助人保持正向思維,最緊要有規律生活,定時起床和睡覺,一日三餐均衡飲食,保持充足睡眠,「生活有規律,就可在紛亂中找到自主,輕鬆度過。」
(來源:大公報A4:要聞 2022/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