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 記者 葛沖)「長城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星空下,《送別》悠揚綿長的樂聲迴盪飄揚;地面上,人們手捧柳枝,從四面八方仰望着那棵由光束鑄成的參天大「樹」,迎接春天到來。折柳寄情,依依惜別。20日晚,伴隨着中國式的浪漫告別,北京冬奧會圓滿畫上句號。閉幕式「緬懷時刻」環節主創、知名導演劉山向《大公報》指出,這一環節是從全球戰疫獲得的靈感,寄託全人類思念與緬懷,承載對未來美好祝願。結尾光束形成「大樹」刺破夜空,冰雪消融,大地返綠,寓意新生。
據悉,緬懷時刻是2016里約奧運會之後國際奧委會給閉幕式確立的固定環節,旨在寄託思念,緬懷為奧林匹克奉獻的人們。
中國元素 關愛全人類
在漢語中,「柳」通「留」,有不捨之意,在秦漢時代,親友離別時送行者會在路邊折一條柳枝送給遠行的親朋。折柳送別是中國人獨有的浪漫,蘊含着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嚮往與憧憬,其中既表達了對親友的戀戀不捨之情,更寄託着人們對未來的美好祝願。
儘管折柳相送充滿了中國元素,但劉山表示,這一環節又是站在全人類的角度上,表達對先輩們的深情緬懷以及對未來的美好期盼。他說,結尾處無數條光束形成的「大樹」刺破夜空,冰雪逐漸消融,大地返綠重現一片生機盎然,寓意着新生。
「縱觀整個人類歷史,人類不斷戰勝災難與苦難,沒有什麼可以將我們打倒。」在劉山看來,中國人的堅韌與樂觀都蘊含到傳統文化哲學中,植根在我們的精神內核上。我們堅信能夠最終戰勝疫情,我們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堅信人類將不斷前行,生生不息。「這樣豁達的世界觀就是我們想表達的,也是我們對『更團結』這一概念的昇華。」
劉山曾執導過2010廣州亞運會主題歌《重逢》,擔任過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交響音樂會《最憶是杭州》的視頻總設計,接到北京冬奧會緬懷環節創作任務時,正值全球新冠疫情蔓延之時。他表示,當時只能以線上會議的方式進行方案研討,最初對於緬懷環節,創作團隊曾設計了多個很傳統化、中國化,也很唯美的方案,但後來在發現全球肆虐的疫情前所未有地已成為擺在全世界人們面前的共同挑戰,疫情帶來的災難令全球所有人的命運更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後,創作團隊推翻了之前的方案,決定突破空間和文化的局限,站在全人類的角度和視野上進行創作。
多次商討 確定手捧柳枝
劉山透露,最初他提出的創意是用激光指向天穹交匯鑄成「生命的豐碑」同時也是「生命之樹」,代表着我們對所有逝去的生命的緬懷和敬畏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期盼。整個緬懷環節的創意一出爐,就一路獲得了各方高度認可,大的框架和構思自始至終沒有大的更改,只是陸續在細節上不斷進行深化。比如,最初曾設想過人們手中捧着雪花光球,雪花光球內裝上無人機,在結束時環繞豐碑放飛升向星空……但最終因為安全等原因放棄了,最後在總導演張藝謀的建議下改成手捧柳枝更加深「緬懷時刻」的情感內涵。
張藝謀:成為雙奧導演是我的幸運
據北京日報報道:2月20日,北京冬奧會閉幕式結束後,總導演張藝謀對大家關於閉幕式的熱議,在知乎上親自發文回應。作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總導演,張藝謀感慨由衷:「如果沒有國家的強大,沒有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我們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裏申辦兩次奧運會,也不可能有我所謂的『雙奧導演』,這是我的幸運。從接到冬奧會任務,我就知道自己一定要全力以赴,不能懈怠,家國之間,還是國的事更大,不光我,很多人都和我一樣不遺餘力。」
張藝謀文中回應「折柳寄情」,張藝謀認為,中國跟其他國家不太一樣的是,對於逝去的人、對於生命,有屬於中國人的樂觀與向上。「中國人對於逝者常說的一句話叫『一路走好』,我們的生命觀就是如此,在紀念逝者、緬懷逝者的同時,活着的人還是要好好活着。」
因此,張藝謀團隊最終選擇了「折柳寄情」的意象。大家拿着一個發光的「柳條」,在《送別》的音樂中緩緩地向中間走,有無數道綠色的光像紀念碑一樣升起來。綠色燈光意味着生命、希望和成長,「綠色的希望重新升起,一切都要向前看,這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情懷。」
尋求共贏 展現中國自信
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到2022年北京冬奧會,過去十四年間,中國在不斷發展進步,而兩屆奧運會的開、閉幕式,亦有着明顯的不同。劉山認為,2008年的開、閉幕式更多地是在向世界展現中國,而十四年後的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則更多的是對人類共同情感的探索與追尋。而這一巨大變化的背後是中國文化的自信。
據悉,從接到任務之初,以張藝謀導演為首的主創團隊收集了以往多屆奧運會的開、閉幕式進行參考,從中尋找靈感,尋求突破與創新。最初,團隊不少創意和方案仍將展示中國大國風範作為出發點,但隨着新冠疫情的蔓延,讓人們越來越切實地意識到全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大家都面臨着共同的問題與挑戰,唯有攜手合作才能共渡時艱。
「以前我們一定要用中國元素,但現在我們已經實現了自我超越,不再刻意地去讓外界看到什麼,甚至為了取悅外界而向某種審美去靠攏,我們已經不在乎必須要所有東西都得是中國的,而是要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立足於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去探索和尋找一種能夠讓大家都有所收穫的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