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一娟
住在隔離酒店,每天的中餐和晚餐各提供一個水果。從這十天的情況看,多數時間是香蕉和蘆柑,偶爾是蘋果。
黃澄澄的蘆柑,外表好看,剝開來一嘗,卻酸,瓤也厚而堅。嚼幾下,不得下嚥。

有時,也會碰到一個甜的。
香蕉肉硬,彷彿未熟透。
所以,我的那些水果,堆了一窗檯。

開始想念香港的水果。
香港稱水果為生果,想想很是恰切,水果當然都是生的。
在我看來,香港不僅是世界金融中心,世界航運中心,也是世界水果中心。
這最後一個中心,是我命名的。
宿舍樓下的鵝頸橋邊,一條20米長的街道,從早到晚,人潮熙攘。街道兩旁的貨架上,密集擺放着各種水果,層層疊疊,整整齊齊。因為地方小,要讓各種水果都得到展示,所以,擺放水果就成為一種藝術。
也是因為水果的種類多。

土耳其的無花果、馬來西亞的貓山王榴櫣、泰國的桂圓、韓國的脆柿子、日本的香印與王林蘋果、澳大利亞的彌猴桃,台灣的蓮霧與菠蘿,其它還有車釐子、牛油果、釋迦果等,都在應季的時候,恰如其時地出現。
在香港,僅從天氣和日期,很難判斷季節,但憑藉這些不斷上新的水果,大概能知道季節的更替。
初到香港時,閨蜜囑我,一定要多吃牛油果,它的營養價值高,尤其形狀似子宮,大益女性。花12元港幣買來一個,品嘗之下,覺得油膩,名字果然沒有錯起的。在閨蜜的指導下,澆上蜂蜜,口感果然好了不少。
榴櫣是我的最愛。走到街市上,榴櫣特殊的香氣令人心情愉悅。從一開始花四五十元錢買分割好的小塊,到後來花百餘元把一整個的扛回家,昭示着對這一食物的愛好和吃法的升級。
榴櫣不僅肉可食,它的果實和其中的白色隔斷也可食。這是一位對榴櫣頗有研究的閨蜜告訴我的。我如法炮製,果然味美。果實放在水中煮熟,剝開外殼,肉色如玉,軟糯可口。白色的隔斷切成小塊,燉雞湯,味道清甜,彷彿與榴櫣肉不是一家人。
這吃法,應該說達到極致了。
按中醫的說法,榴櫣特殊的香氣通腎,大補。對女性尤其有益,坊間有「一隻榴櫣十隻雞」的傳說。

灣仔道上,有一家專門賣貓山王的榴櫣店,客人進門,挑選一塊,或站或坐,吃完走人。可見榴櫣的受歡迎程度。當然,這是沒有疫情時候的場景。
這些飄洋過海、乘火車、坐飛機來到香港的水果,價格自然不菲。
100港幣兩隻的日本水蜜桃、200元港幣一盒(十幾粒)的草莓、300元港幣一串的香印司空見慣。
最便宜的水果當屬檸檬。10元能買三個,其次應該是香蕉,一束五六根,只要20元。
我喜歡的百香果也是價廉物美,20元能買6個。洗一下,切開,香氣撲面,一勺入口,酸甜可人。
有論磅賣的,也有論盒、論堆、論個賣的。
貴的有,便宜的也有。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
隔離酒店提供的水果滿足的是最低層次的需求,是對食物豐富性的需求。至於口感好不好,不在考慮之列。以我支付的每天伙食100元的標準,水果在其中占的份額應該不足以買到我所心儀的品種。

而且,北京此時正是寒冬腊月,並非水果季節,各地防疫正緊,物流必然緊張。有就不錯了,不可奢望太多。
(本文作者為新華社駐港記者)
「北京隔離日記」系列相關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