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將成為發展「華南海岸」的樞紐,吳家瑋建議下一步把廣東和海南看成「華南海岸」去規劃。
吳家瑋先生是香港科技大學創校校長,現為榮休校長及榮休科大講座教授。原本想請他談談對香港北部都會區的一些看法,好久不公開發表意見的吳家瑋,愈談愈多,歷經數日,斷斷續續形成了這個訪談錄系列。
早在一九九〇年代初期就提出「香港灣區」概念的吳家瑋,被譽為世界級的灣區專家。他一直住在香港,前陣子去美國出差和探親,受新冠疫情影響,被困硅谷,一時無法回港。人在美國的吳家瑋,隔着太平洋與大公報記者對話。字裏行間,無不透露着一位科學家的睿智和愛國老人的拳拳之心。
吳家瑋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提得非常及時,意義重大,對香港是歷史性機遇。他堅信在中央的領導和地方的協作下,粵港澳大灣區一定會完善成長。他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將成為發展「華南海岸」的樞紐。他建議考慮下一步,把廣東和海南這個海上絲路的基地看成「華南海岸」去規劃,「給予時日,能夠與『美西海岸』相比,甚至與其較量。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將成為發展『華南海岸』的樞紐。」
粵港澳大灣區提得很及時
現在中央提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您作為專家,如何看這個戰略規劃?
我不是專家。粵港澳大灣區確實提得非常及時。這是中央的重大決策,是習主席親自謀劃、部署和推動的國家戰略,對香港來說是有前所未有的機遇,對國家也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如果與三藩市灣區相比,各有長短,總體來說,粵港澳大灣區基礎比較薄弱,但是個年輕小伙子,未來前途無限;而三藩市灣區比較上了年紀,條件不錯,可惜略近黃昏。現在香港特區政府推出北部都會區的概念,很震撼,方向正確,就看具體如何落實了。粵港澳大灣區內有前海、南沙、橫琴等三個自由貿易試驗片區,除了自由貿易和服務業,教育和創科應該是重點。前海與香港高新科技園和大學城都相距不遠。香港和深圳之間,你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一定是未來的港深雙子城,互利共贏。是必然的,可說是自然規律。
兩個灣區的人均GDP相差四倍
您對三藩市和粵港澳兩個灣區都有研究,可否對兩者再具體比較一下?
不能說有研究,只是略知一二。當年我講「香港灣區」,因為那是90年代初,深圳還沒起飛,珠海還正起步,澳門在葡萄牙管治下不成氣候。當時我提這個觀念,在香港根本沒人支持,甚至還被全心全意想把香港和深圳隔開的人批評。現在情況變了,中央提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真是抓對了!
以客觀數字比較,雖然GDP不是個好的標準,但目前不得不先用它說話。
粵港澳大灣區的面積是三藩市灣區的兩倍多,常住人口卻多了七倍半。雖然粵港澳大灣區的GDP比三藩市灣區多了一倍,更有意義的該是人均GDP: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均GDP遠低於三藩市灣區,相差近四倍。
粵港澳大灣區年輕有為
這樣對比,恐怕讓人洩氣,縱觀今日國際經濟趨勢,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優勢是什麼?
不用擔心,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優勢是年輕!從壞的觀點來看,雖然粵港澳經濟發展的速度快得驚人:深圳已是全球矚目的高新科技城市,廣州和周圍城市的工業生產居全國前列,香港也還是國際金融重鎮;可是整體來說,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民生,實際上還較差。從好的觀點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很年輕,正處於不斷上升階段。而三藩市灣區已經逐漸老化,連吸引力極強的硅谷,在緊縮移民的政策下,也會老化。人均GDP相差四倍是個挑戰,卻給予廣闊的趕超空間。
華南海岸能趕上美國西海岸
放眼世界,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方面有什麼啟發?或者說這個灣區發展起來後,會是一個什麼模樣?
這正是我要重點講的。回過頭來請看我國:粵港澳大灣區絕對是個突破性的戰略。下一步,眼光放得更遠的話,可以把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省的發展結合起來,建立「華南海岸」,將來有條件趕上美國的西海岸。
廣東省很大。粵港澳大灣區之東有僑鄉之稱的潮汕地區,發展得還可以。粵港澳大灣區之西則相對落後,這是不該忽視的地帶。
海南省更不容忽視。加上南海各群島,海南的總面積約35400平方公里,與台灣省的36000平方公里幾乎相等。除了中南部五指山外,海南地勢平坦,遠勝台灣;物產十分豐富,資源應有盡有,甚至包括能源,都遠勝台灣。氣候則相似,非常適宜發展熱帶農業。
最令人興奮的是,中央決定大力發展海南,把全島打造成自由貿易港,其海洋資源將用之不盡。所以,我建議考慮下一步,把廣東和海南這個海上絲路的基地看成「華南海岸」去規劃;給予時日,能夠與「美西海岸」相比,甚至與其較量。
粵港澳灣區將成發展「華南海岸」的樞紐
這是個令人振奮的概念,可否具體分析下去?
讓我們從天然條件和人為條件分析吧。
天然條件:與「美西海岸」相比,「華南海岸」的地勢不差,雖然人口稠密,但有大量可發展土地,尤其在海南。
人為條件:與「美西海岸」相比,「華南海岸」發展較晚,比較落後。文化方面:三藩市灣區和大洛杉磯的多元化得益自大量移民和國際化。廣東和海南呢,難免要說文化底子較薄,多元化不足,國際化表面。港澳則由於歷史原因,缺乏自己國家的文化基礎,甚至連教學都不用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和簡體字。
經濟結構方面,「美西海岸」既有傳統金融業,又以風險投資和創業資金取勝。「華南海岸」的傳統金融業在香港,風險投資和創業資金在深圳;前海、橫琴、南沙,以及來日的海南,都是自由貿易區,金融業的興起指日可待。
如果你不嫌累贅,我繼續講。
「華南海岸」與「美西海岸」的經濟力量,請看「華南海岸」的有關數字(2019年):
我堅信粵港澳大灣區在中央的領導和地方的協作下,一定會完善成長,成為華南的龍頭。看得更廣闊更長遠,一旦時機成熟,將成為發展「華南海岸」 的樞紐。目前粵東、粵西和海南省的經濟相對落後,把 「華南海岸」 的人均GDP拉低了一點。
兩者比較,加利福尼亞州的土地面積是 「華南海岸」 的一倍,不過其GDP幾乎都集中在沿海地區,因此可說 「華南海岸」的土地面積與 「美西海岸」 相差無幾。「華南海岸」 的常住人口是 「美西海岸」 的3.36倍,而GDP 只是 「美西海岸」 的三分之二;也就是說, 「華南海岸」 的人均 GDP只有 「美西海岸」 的兩成:兩者之間相差五倍之多。正如粵港澳大灣區與三藩市灣區比較那樣,從壞的觀點看,「華南海岸」 暫且很落後;從好的觀點來看,趕超的空間極大。加利福尼亞州的GDP與全球國家相比,排名第五。「華南海岸」 若能迎頭趕上,爭取到排名第十,整個華南的經濟水平就非同小可了!所以我說:下一站,華南海岸。你們認為這個構思有意義嗎?
吳家瑋早在1990年代初期就提出「香港灣區」概念,被譽為世界級的灣區專家。圖為他於1998年主持科大的畢業典禮。
放眼大灣區,吳家瑋認為,建設知識型社區才能留住人才。
吳家瑋在硅谷女兒的家與家人聚餐。
吳家瑋早前去了美國出差和探親,受疫情影響,被困硅谷,他忙裏偷閒親自下廚。
香港需要調整心態
香港曾經是亞洲「四小龍」之一、華南的領頭羊,現在的香港,您覺得有什麼獨特優勢?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不可否認,香港僵化多年,落後了不少,已經不能算領頭羊了,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需要調整心態。香港人要減低過去的自傲,卻毋須自卑,因為香港有獨特的優勢,例如「一國兩制」優勢。具體的譬如國際化、法治傳統、服務業這些,香港具有優勢;講這些話的人很多,都比我懂得多。我不如以高等教育和學術研究為例來說一些吧。
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城市在人才問題上,大家都很緊張,都希望吸引人才。香港有什麼 「吸才妙法」 ?
大灣區每個城市都各有優勢。每個城市的領導層都要頭腦清楚,眼睛雪亮,明白自身的優勢在哪兒?還有哪些可以培養的優勢?鄰近城市的優勢是什麼?以尋求互補雙贏的心態,共同輻射優勢,為地區和國家做出貢獻。有人說香港在資金方面佔有優勢,較易吸引人才。其實香港也好,其他城市也好,資金已經不算什麼優勢了。人才和知識才是把地區發展成為多元化中心的基礎、資源、載體。而知識的創造、傳授、運用,又全依靠人才。所以,一切關鍵在於培養、吸引、和留住人才。有什麼 「吸才妙計」 ?我想需要建立人才嚮往的 「知識性社會」 。
三個大都會應該培養所需的人才,互補合作
有人說香港勝在有人才,您同意嗎?
從高等教育和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人才目前確是香港的主要亮點之一。可是我們不能僅說香港。我把廣州與其周圍城鎮稱為 「大廣州」 ,是一個大都會。把深圳與香港看成另一個大都會。如果澳門與珠海能緊密合作,則又是一個大都會。將來這三個大都會──大廣州、港深雙城、澳珠雙城──與它們的自貿區──南沙、前海、橫琴──都該培養、吸引、留住人才,以此為首要的發展基礎、資源和載體。
香港和澳門的大學雖說不少,但數量和研究經費遠遠不能與北京、上海相比,沒有單獨擔當 「龍頭」 的資格。學術研究方面很有成就,可是政府和企業界素來不認真看重科技,不願提供足夠的成果轉移和應用的資金。這方面必須調整思維,在學界內外建立更多高質量的應用研發機構,大幅度加強支持創業的資源和動力,不能多說少做。
我的意思是,大灣區裏的內地城市和港澳各需確認和改變自己的劣勢:內地城市必須創建高質量的大學,港澳必須發展應用研發機構,各自培養所需的優質人才。雙方平起平坐,旗鼓相當地尋求合作、互補、共贏。
發展文化優勢需要大量優質人才,與科技人才合力創造全方位的知識型社會,提高生活素質。
文化歷史故事的魅力
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城市在增強吸引力方面,有沒有需要注意的思維誤區?
這個問題問得好。我想提出一些與文化和歷史有關的觀點。這是軟實力,是長遠吸引力和影響力所在。
中央在 「十四五」 規劃提出香港要建設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我想是這個意思,是要大灣區打造超越科技的又一優勢。
發展文化優勢也需要大量優質人才,與科技人才合力創造全方位的知識型社會,提高群眾的生活素質和韻味。不僅如此,文化也能與科技那樣帶來經濟效益。香港旅遊業過去以主題樂園及購物作招徠的吸引力逐漸減弱,未來應更注重文化發展。
試看西方許多成功的旅遊區,都把吸引力建立在文化和歷史上。粵港澳大灣區也可以做到。有人說,粵港澳文化和歷史根底淺薄,缺乏吸引力,不像中原和長江流域,我不同意。
以西貢郊野公園為例,20多年前香港賽馬會在郊野公園的一個小島上建立公眾高爾夫球場,發掘到東漢時代的文物。天啊,幾乎兩千年前的文物,那些陶器並不遜於中原。再如,明朝在西貢海面駐了水師,據說荷蘭侵入台灣後,意圖進佔部分九龍,結果被水師擊潰。還有呢:二戰時期,日軍佔領了香港市區,東江游擊隊的支隊在西貢山區活動,凡有文人、盟軍、國軍、共產黨地下工作者逃脫日寇魔掌,進入山裏,就會被游擊隊接去後方。看,多有趣的歷史故事!
現在到西貢遠足的人,走入深山都會看到不少客家村。這些三四十人家的小村,零零星星落戶於郊野公園,如今人丁稀落。應該問:他們的祖先來自哪兒?為什麼長途跋涉跑來香港,還跑進荒山野嶺?他們幾代人沿途在廣州、東莞、深圳等地居留過,生活過,留下過值得考古研究的蹤影和遺跡。這些又有多麼生動的故事!
我完全是外行,隨手舉例而已。這些都值得專家研究,發掘被時空遺忘了的歷史和文化。可惜願意深入考據的人不多,並缺乏政府和社會的支持。如果粵港澳大灣區願意建立以歷史和文化為基礎的旅遊業和企業,該是粵港澳之間多麼豐富、多麼有意義的合作機會!會不會是一個打造持久吸引力的高招?
「知識型社區」留住人才
可否這樣理解,歷史和文化是吸引遊客的魅力所在,也是吸引人才的極好條件?
是的,粵港澳大灣區不僅要成為華南的經濟中心,也要成為文教科技中心和國際合作中心,繼而把影響力輻射到外地。不要只講大灣區的建設可以促進未來產業升級;這話沒錯,但不要把經濟發展說成主導,把生活模式看成後果,我認為應該平衡兩者,甚至在某些方面把兩者顛倒過來。
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史無前例,沿海一帶已經進入甚至超越小康,例如廣州和深圳。香港和澳門本來就很繁榮。今後的產業升級必須讓大灣區走向 「知識型經濟」 ,全面創新創業。只有這樣,才能擴大就業機會,提高全民收入,保持社會的健康合理發展。
「知識型經濟」 的基礎、資源、載體是人才。大灣區若想產業升級,除致力於培養和吸引人才外,還得留住人才。而留住人才的關鍵,在於如何為他們提供理想的新型生活模式。
您說的「新型生活模式」與留住人才有什麼關係?
產業升級打造的是 「知識型經濟」 ,這必須依靠人才、留住人才。留住人才的生活模式當然包括:家庭的居住條件、孩子的教育條件、老人的醫護條件。若想留住真正傑出的人才,則還須為他們和家人創造更進一層的條件,就是所說的 「新型生活模式」。
傑出人才往往並不指望富有,並不崇尚豪華,亦不要求時尚。他們的理想生活模式需要些什麼?我所體會的答案是:優秀的環境、文化的氣息、生活的韻味。大灣區必須為這些人建立他們所喜愛和嚮往的社區,有如某些西方的大學鎮周圍那種文明、寬鬆、安靜、與大自然和諧的 「知識型社區」。
「知識型社區」與「知識型經濟」是什麼關係?
是天生配套的關係。請問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和澳門,哪個城市目前能夠自稱為知識工作者提供了真正優秀的環境、文化的氣息、生活的韻味?經濟起飛的速度能夠很快,生活模式則需長期養成。創建「知識型社區」 不能急功近利,城市領導們須要持續為此設立政策、投入土地資源、制訂長期規劃、建造配套設施。這些工作很難產生立竿見影的政績。
建設大灣區,不少人強調以 「定位區分」 來「深化合作」 ,實際上很難行得通。就看廣東省,廣州和深圳之間是否有明顯的定位區分?似乎競爭多於合作。沒問題,這些年來兩個城市都發展得很好,只是都在擔心人才外流。有一點是明確的:兩者都需建立知識型社區,留住人才,這與定位無關。
疫情過去後,多去深圳的南山區走走看看。那裏有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居住小區:很好的自然和人文環境。若能加強三區的融合,就能看到知識型社區的苗頭了。
相關版面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