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政報告為本港勾畫未來,提出將新界北部打造成可容納250萬居民,並能提供65萬個就業職位的宜居宜業宜遊「北部都會區」,同時大力發展連接港深兩地的鐵路系統,連日引起各方就相關財務安排的關注。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昨日在立法會答覆議員提問時表示,「北都區」真正新增的土地發展面積只是600公頃,其餘都是本來已經提出或正在研究的發展規劃,本港有能力在未來20年內投放2萬至2.4萬億元於基建工程設施。
「北都區」建設規模宏大,不但包括了元朗、天水圍、上水及粉嶺等已發展市鎮,亦涵蓋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 / 厦村、元朗南、新田/落馬洲、文錦渡等處於不同規劃階段的新發展區,同時在區內興建5條新鐵路串連整個區域,並會接駁現有的東鐵綫等交通網絡,方便居民往返「維港都會區」及連通內地。當中涉及的土地廣闊,持份者眾多,工程繁浩,時間跨度長達20年,需要投入的資金不菲。
然而,龐大的基建投資無疑能帶動城市的發展。香港從百多年前沒人沒資源的邊陲小漁港,發展為如今全球聞名的國際化大都會,與不斷推出眾多超前布局的大型基建有莫大關係。不論是興建赤鱲角機場、西鐵或海底隧道,都曾被質疑投入與回報不成正比,被「算死草」要求計算多少年才能回本等,但最終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投資基建可以協助社會跨越難關,創造更多可能。特首林鄭月娥昨日表示,為應對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政府將繼續投資基建作為刺激經濟逆周期的主要措施,未來數年在基本工程開支每年將超過1,000億元。投資基建同時也可以釋放更多土地用來興建房屋和各種設施,令土地增值,增加政府庫房的恒常收入。正如林鄭所說,「香港最能製造財富的是土地」。
事實上,本港財政儲備雄厚。截至今年8月,本港財政儲備多達8,518億元,另外坐擁逾3.8萬億元外匯儲備資產;而且根據《借款條例》,「政府債券計劃」及「政府綠色債券計劃」借款上限合共為5,000億元,未償還債券面值僅約1,900億元,可發債空間仍大。大型基建雖然會帶來一時現金流的壓力,但之後便會迎來持續的投資回報。隨着本港政治氣氛由亂及治,政府在發展規劃和處理盈餘上不妨更大氣一些,應使要使,讓基建規劃站的起點更高一些,看得更遠一些,本港未來就能走得更順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