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恭喜港大!袁國勇裴偉士奪內地未來科學大獎

大公文匯全媒體 大公文匯
2021年09月13日 12:30

图片

图片

2021未來科學大獎昨日(12日)在北京揭曉。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及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病毒學講座教授裴偉士,成為今屆「生命科學獎」得主,獲得100萬美元(約780萬港元)獎金。獲獎評語指出,是為了表彰二人發現冠狀病毒為導致2003年全球重症急性呼吸綜合症(SARS)病原,以及由動物到人的傳染鏈,為人類應對MERS和新冠病毒(COVID-19)引起的傳染病,產生重大影響及貢獻。

图片


图片

2021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公布。(未來科學大獎官網圖片


大公報記者  馬曉芳、苑向芹、郭如佳


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首個世界級民間科學大獎,由未來論壇於2016年創立,下設「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個獎項。早在2016年和2019年就分別有兩位香港科學家獲得未來科學大獎。


2016年,有「無創產檢之父」之稱的港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研究)盧煜明因其開創的無創DNA產前檢測(NIPT)技術在人類重大出生缺陷防控領域的傑出貢獻,獲頒「生命科學獎」。2019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教授陸錦標與另外一位科學家王貽芳共同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


昨日(12日)公布第五屆得獎者名單,香港人熟悉的袁國勇教授成為「生命科學獎」得主之一。


图片

圖為歷屆獲獎人。(未來科學大獎官網圖片


袁教授回覆大公報記者表示,獲得未來科學獎背後的科學委員會認可,是對團隊最大的肯定和鼓勵,他和整個研究團隊都欣喜若狂。「作為一名臨床科學家,最高興的是我們能找到一些創新的東西,來幫助患者康復或預防疾病,但工作的重要性取決於同行的認可。」他又寄語後輩,做科學要始終保持好奇心,要去問問題和克服困難,以發現自然的奧秘,打破新的疆界。


他還呼籲市民積極接種疫苗:「由於SARS病毒和許多其他冠狀病毒的發現,屬於我們微生物學系的團隊工作,我所得的獎金將捐回香港大學作教學及研究用途。在香港特區廣大市民的支持下,如果所有合資格的市民都能接種疫苗,我們的邊境便可以開放,生活便可以回復正常。讓我們共同努力,盡量減少這一流行病的破壞。」


图片


預言將有另一場傳染病

預言將有另一場傳染病


袁國勇在獲獎感言中表示,愈來愈多新出現的傳染病因子將從動物轉移到人類,並預言未來將會有另一場傳染病大流行到來。同時,他將繼續努力發現新病毒,建立動物模型,發現新抗體,研發疫苗,更多了解疾病,並了解病毒如何殺死被感染的細胞。


图片

2021未來科學大獎發布現場。(受訪者供圖)


袁國勇對野生蝙蝠中SARS類冠狀病毒的持續研究,大大擴展了人們對人畜共患病宿主、跨物種傳播障礙、發病機制、與疾病和診斷的認識。鑒於蝙蝠衍生的類似SARS的冠狀病毒的高流行率,他們的研究預測了類似SARS的流行病可能再次出現,並強調了公共衞生防備的重要性。正如其所料,蝙蝠冠狀病毒HKU4/5被認為是引起了流行性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CoV病毒的前身。


從2003年的全球重症急性呼吸綜合症(SARS),到2019年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袁國勇和裴偉士的研究,對人類認識和治療這種新興傳染疾病做出了重大貢獻,對這些疾病的應對提供了證據和策略。


由追查「沙士」 到抗擊新冠病毒

預言將有另一場傳染病揭中華菊頭蝙蝠是宿主


在香港土生土長的袁國勇,曾經在訪問中透露,小時候患了嚴重肺炎,在醫院住了兩個月接受治療,因左邊肺部受到嚴重破壞,現在若長時間坐飛機都會咳血。


長大後,袁國勇到香港大學讀醫,走上醫學科研路。2003年香港爆發「沙士」(SARS),他和小組成員追查到SARS的病原冠狀病毒,被亞洲時代周刊譽為「亞洲英雄」。去年新冠肺炎爆發,他出任政府專家顧問,為抗擊疫情提供科學意見。


2003年,他發現了SARS冠狀類似病毒的自然宿主是中華菊頭蝙蝠,並且提出由於蝙蝠攜帶有新型的病毒,是造成突發傳染病的主要源頭。在發現、鑒定新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工作中,袁國勇在人類和動物中發現超過50種新的病毒,10種新的細菌,兩種新的真菌和原生動物。這些病毒包括蝙蝠冠狀病毒HKU4、HKU5,這是MERS冠狀病毒的祖先。他是首位確認SARS是由冠狀病毒,而不是其他的衣原體或其他病因形成的學者。


图片

袁國勇(左)及港大公共衞生學院病毒學講座教授裴偉士。(未來科學大獎官網圖片


袁國勇及港大公共衞生學院病毒學講座教授裴偉士昨獲頒2021「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發言人回覆《大公報》查詢時表示,由「沙士」到新型冠狀病毒病,港大醫學院一直努力不懈,在醫學科研上取得突破,致力維護公眾健康,裴偉士及袁國勇於過去20年,能夠為人類史上一些至為重要的病理發現作出貢獻,港大醫學院上下同感榮幸。


港大校長張翔獲知兩位教授獲獎,致以衷心祝賀。他提到,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科研領域至崇高的榮譽,兩位學者雙雙獲獎,是對港大及港大學者卓越科研成果的肯定。他強調,未來港大會繼續努力,以科研及教學為人類福祉作貢獻。


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表示,兩位港大醫學院學者獲獎可謂實至名歸,兩人獲獎更可鞭策年輕學者、學生在科研路上繼續奮進,造福人類。


張杰與施敏亦獲獎項

預言將有另一場傳染病揭中華菊頭蝙蝠是宿主


「物質科學獎」得主為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張杰,他通過調控激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產生精確可控的超短脈衝快電子束,並將其應用於實現超高時空分辨高能電子衍射成像和激光核聚變的快點火研究。


台灣交通大學教授施敏則在對金屬與半導體間載流子互傳的理論認知作出貢獻,促成了過去50年中按「摩爾定律」速率建造的各代集成電路中,如何形成歐姆和肖特基接觸的關鍵技術取得成就,榮膺「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來源:大公報

編輯:江   月

图片

图片

夜讀 · 目录
上一篇百歲女股神下一篇百齡華誕 | 楊振寧通往物理巨擘之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大公文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