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魯迅有一句名言:「所謂天才,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吃清燉火腿加柿霜糖加辣椒加螃蟹加茴香豆上了。」這樣一個不折不扣的「吃貨」,來到美食天堂廣州,自然如魚得水。
文/黃寶儀
曾在廣州生活了二百五十三天的魯迅,最喜歡穿着土布衣、塑膠鞋在廣州的街頭穿街過巷,去越秀山五層樓遊玩、遊覽海珠公園、品嘗各種美食。如魯迅的長孫周令飛所言,那段日子,在許廣平的陪伴下,魯迅迎來了一生中「最柔軟的時期,也是他最浪漫的時期」。
內地電視劇《覺醒年代》正在香港熱播,觀眾印象中的魯迅,也許是教育部門口立牌辭職「不幹了」的正義青年,又或者是伏地撰寫《狂人日記》的痴狂作家。生活中的魯迅,不僅是大家印象中臉上寫着「生人勿進」四個大字的高級知識分子,還是名副其實的「吃貨」擔當。
□《覺醒年代》劇照,寫作狀態中的魯迅。
活色生香的美食地圖
「廣東的花果,在『外江佬』的眼裏,自然依然是奇特的。我所最愛吃的是『楊桃』,滑而脆,酸而甜,做成罐頭的,完全失卻了本味。汕頭的一種較大,卻是『三廉』,不中吃了。我常常宣傳楊桃的功德,吃的人大抵贊同,這是我這一年中最卓著的成績。」魯迅在《在鐘樓上·夜記之二》中,記錄了他對嶺南佳果的印象,這樣的文字在魯迅的作品中並不多見。不過,酷愛寫日記的魯迅,去哪裏吃,吃了什麼,吃了多少錢,日記中都記錄得清清楚楚,從北京到廈門,從廈門到廣州,一路吃下來,一路記下來,留下了一幅活色生香的美食地圖。
□魯迅在廣州生活期間,陶陶居是其覓食地之一。
一九二七年一月,魯迅自廈門赴廣州,應聘為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從一九二七年一月十八日到九月二十七日,魯迅在廣州度過的近九個月時光,成為他一生中的重要轉折點,其生活、思想、文學創作方式都發生了改變。在中山大學任職期間,魯迅月薪高達五百元,乃當時普通人收入的十幾倍甚至數十倍,某種程度上,這為他享受廣州愜意時光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位於廣州市越秀區的高第街,是著名的許氏家族的發祥地,魯迅夫人許廣平童年時期就生活於此。
據統計,魯迅在日記中提到的廣州館子,一共有二十五家,分別是北園、別有春、妙奇香利記、陸園茶室、大觀園茶室、薈芳園、一景飯店、福來居、松花館、東方飯店、國民飯店、珠江冰室、晉華齋、拱北樓、八景飯店、南園、寶漢茶室、陶陶居、美洲飯店、安樂園、美利權冰室、太平館、山泉茶室、亞洲飯店、山茶店。如今,除了北園、南園、陶陶居、美利權冰室、太平館外,其餘二十家館子雖然在當時赫赫有名,卻已消失在歷史的塵埃裏。
除了尋找特色美食,看電影也是魯迅的一大樂趣。不說不知道,魯迅關於電影獨到而犀利的評論,分別記錄在一百七十多篇日記、二十多封書信及十多篇雜文當中;魯迅看電影的足跡更是遍布多個大城市,其中他曾在《略論中國人的臉》中說:「一到廣州,我覺得比我所從來的廈門豐富得多的,是電影,而且大半是『國片』,有古裝的,有時裝的。」
□在廣州居住期間,魯迅和許廣平曾經到永漢電影院觀看電影。
時常光顧永漢電影院
不教書的時候,魯迅就喜歡去看電影,先到許地找上許廣平,兩人從高第街牌坊走出來,不出幾步便走到當時還很新的永漢電影院。在廣州生活,已經消失的國民影院和還在營業的永漢電影院,是他最常去的兩家電影院。據記載,一九二七年三月二十一日,魯迅和許廣平在永漢電影院看了影史經典《十誡》。
□魯迅紀念館內復原的北新書屋。
來到廣州,魯迅當然不僅僅是享受生活,他同樣關心廣州革命和文學的發展。魯迅到廣州後,中共廣東區委書記陳延年即派出當時正在中山大學讀書的中共黨員畢磊公開與魯迅聯繫,定期送去黨的刊物,幫助魯迅盡快熟悉廣州的情況,了解黨的主張,同時爭取借助魯迅的威望,推動廣州的國民革命運動,促進廣州革命文藝事業的發展。在中共廣東區委的策劃和幫助下,魯迅在教學之餘,一生中僅有一次的創業生涯開始了:一九二七年三月二十五日,位於惠愛東路(今中山四路)芳草街的北新書屋開業了,原來清靜冷落的街巷變得熱鬧起來。魯迅興高采烈地在書屋裏招呼前來購買新書的青年,不少青年除了常來這裏買書之外,也常來等候魯迅並向他請教,以便汲取更多新思想、新文化。可惜的是,書屋開業不到一個月,國民黨反動派便在廣州發起「四一五」事變,捕殺共產黨人,廣州的革命形勢急速逆轉,隨後魯迅也停止了北新書屋的運營。
□魯迅紀念館和國民黨 「一大」舊址所在的鐘樓。
關於魯迅在廣州生活期間的點點滴滴,位於廣州文明路的鐘樓也就是魯迅紀念館有最詳細的展示,這裏同時也是國民黨「一大」舊址。明黃的色調,西式的鐘樓,加上歷史人物的「加持」,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前往參觀打卡。
字裏行間的牽掛和羈絆
魯迅紀念館整個陳列就以魯迅的同名文章《在鐘樓上》為主題,從人生之路、南下之夢、名人之交、青年之誼、風子之愛五個部分,來描述魯迅先生的生平,和他的廣州時光。
其中展出了魯迅與許廣平的書信往來,很多到此參觀的年輕人總會驚訝地發現,那位隨筆文風以犀利冷峻著稱的大先生,在情書中卻稱呼許廣平為「小刺蝟」「小蓮蓬」,儼然將此當成「大型秀恩愛現場」。信中未必直截了當用「愛」與「想念」的字眼,但字裏行間分明透着牽掛和羈絆。從中讀到的魯迅,很偉大,也很平凡,很真實,也很溫暖。如果說他把雷電般的激昂全部投向了社會中的魑魅魍魎,那麼留給愛人的,則是水的溫柔、山的沉靜。
百年照相館復古翻紅 曾拍下魯迅溫柔一面
身穿長衫的魯迅,安坐於椅子上,標誌性的鬍鬚,消瘦臉頰和濃黑的「寸頭」,看起來不易親近,但他的眼神平和,炯炯有神,整個人看起來多了幾分「煙火氣」。拍下魯迅如此溫柔平和一面的,是廣州一間百年老字號「艷芳照相館」。
□充滿年代感的艷芳照相館。
從車水馬龍的廣州中山六路轉入朝天路,老舊的生活區節奏緩慢悠長,有着上百年歷史的照相館,就在這樣一條寧靜的街道上,粉紅色底紅字的門面,顯得格外懷舊。踏入照相館,牆面上掛滿的老照片似乎在提醒着來者,這裏曾經的輝煌。
一九一二年開業的艷芳照相館,時稱「省港艷芳照相館」,在上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蜚聲粵港澳。營業超過一百年,「艷芳」攝影師拍攝過的名人無數,包括孫中山、宋慶齡、魯迅、李濟深等。最出名的一張,莫過於一九二三年八月十一日為孫中山、宋慶齡和永豐艦官兵拍攝的一張合影,照片中的宋慶齡優雅大方,氣質非凡。
□廣州魯迅博物館塑像,表現魯迅先生與夫人許廣平在艷芳照相館拍照場景。
這麼有名的一個地方,在廣州生活時的魯迅自然不會錯過。魯迅與夫人許廣平曾在一九二七年九月去艷芳拍照,他將這一經歷寫入日記中。《魯迅日記》記載:「九月十一日,晴,下午蔣徑三來,同往艷芳照相,並邀廣平。」如今,這張合影陳列在魯迅博物館,並刊印在《魯迅影像》中。
近幾年,隨着復古風的流行,有年輕女子在短視頻平台上,分享在這家有故事的照相館拍攝的照片,引起很多年輕人的注意,紛紛前來體驗。據工作人員介紹,顧客有兩次拍照機會,拍好了之後無法預覽,不能挑選,精修的細腰身大長腿更不用想了,因為所有的決定權都在暗室師傅手中。立式老相機的「固執」,反而讓顧客對十天後取片更加期待。
不管怎樣,能在魯迅留影的照相館裏拍張照片,也算是穿越歷史時空,與這位可敬可愛的「頂流偶像」有了同框的機會。
太平館「鋸扒」 談笑皆鴻儒
在開風氣之先的廣州,自然少不了來自西方的美食。創立於清光緒十一年間(公元一八八五年)、坐落在北京路北段的太平館是廣州第一家西餐廳。民國時期的廣州城,在太平館吃上一頓西餐,便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達官貴人、文化名流紛紛慕名而來,魯迅和周恩來也曾是這裏的座上賓。
魯迅有過留學經歷,西餐廳也是他愛去的地方。在他的日記中,關於廣州的西餐廳提到的有國民飯店和太平館。國民飯店的舊址在惠愛路,如今已經消失。太平館是廣州第一間廣州人自己開的西餐廳,因為大眾化的消費,開啟了平民大眾都可以鋸扒吃西餐的歷史。
魯迅當年在太平館吃了什麼,如今已經無從考究,反倒是周恩來「三顧」太平館,留下更多信息。
在《覺醒年代》中,觀眾可以看到周恩來與鄧穎超相識的故事,後來兩人在廣州結為夫妻,攜手長達半個世紀的人生路由此開始。
今天太平館的名氣,很大程度緣於周恩來和鄧穎超曾經在此舉辦婚宴的傳聞。經過整合再加工,如今太平館餐牌上便有了「總理套餐」和「總理夫人套餐」,包括粟米雞忌廉湯、燒乳鴿伴時菜、雞絲炒飯,雪糕、咖啡或茶等。
□廣州首家西餐廳太平館。
後來,當年的見證人出來糾正這個錯誤:周恩來新婚時到太平館用餐確有其事,但並非宴請賓客。周總理後來再度光顧過這裏兩次,因此今天也吸引了不少人慕名而來。
說到太平館,不得不提到開在太平館西餐廳一樓的美利權冰室。魯迅在一九二七年七月二十六日的日記中記下:「午往美利權買食品四種,二元七角。」當年魯迅在廣州生活的日子正值夏季,天氣悶熱難耐,魯迅先生往往會與許廣平出去吹一吹江風,去安樂園或美利權冰室品嘗雪糕。如今,安樂園已經不復存在,而美利權冰室現在依舊是廣州人消暑的好去處。
來源:大公報
編輯:京 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