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毛澤東於8月28日到達重慶,談判43天。期間毛澤東與大公報負責人有過三次接觸,並發表談話。第三次是胡政之以個人名義發出請柬,在李子壩報館設宴款待。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董必武應邀赴宴。宴會結束時,毛澤東為大公報職工題寫了「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此時期,周恩來、王若飛等還親自到紅岩新村胡政之家中探望交談。
八年抗戰期間,《大公報》未曾斷絕,1945年12月,胡政之飛抵上海,上海即掛出了「《大公報》總管理處」的牌子,面對新形勢,胡政之準備繼續以「文章報國,文人論政」的理想大幹一場,也謝絕了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出任行政院院長的邀請。他曾言:「我與社會上層人物和達官權貴雖多交往,但只有公誼而無私交,所談皆國內外時勢大事,從不涉私,這樣對於事業是有利的。」
胡政之此前雖認為辦報的要和政治保持一定距離,但對戰後國共時局表明的主張,認為「這個世界終究要歸共產黨,理由很簡單,貧窮的人最多、最齊心,有錢人是極少數而且越有錢越自私越壞,個人如此,國家亦然。」
解放戰爭結束後,胡政之本打算在廣州成立廣州分社,佔領嶺南市場,但由於政局變化,放棄廣州,離穗赴港復刊。
1948年胡政之去香港復刊港版《大公報》,認為香港復刊是對事業的最後開創。不料一病不起,只得回上海養病,無奈地告別了心愛的報紙。病中胡政之對兒子留下遺言,句句實在,也句句沉痛:「我一生是搞政治的,經營了危險的事業,輿論的牛耳被我們抓住了,但是將來前途如何?很難說。我不願子女們搞那一套,我從社會上取的,將來仍然還給社會,你學了農業科學技術,替社會做好事情,接觸大自然,多麼好!」
臥床一年之後,1949年4月14日,胡政之於上海虹橋醫院溘然長逝。第二天《大公報》上海版發表他1943年寫的紀念張季鸞的文章《回首十七年》,不料也成了對他自己的紀念。
作為報人,他被新聞史家方漢奇稱為「在舊中國新聞界並世無兩」。他與《大公報》「淵源最深、貢獻最大」。作為報業管理奇才,既能運籌帷幄,又能奮戰採編一線,他以一系列別具風格的辦報理念,帶領新記《大公報》創造了中國報業史上一個難以跨越的高峰。徐鑄成曾說:「在我所了解的新聞界前輩中,恐怕只有胡政之先生可稱多面手。後起的如成舍我輩,雖然也精力充沛,編輯、經營都有一套,但手面、魄力,似乎都不能與胡相比。」《大公報》同仁陳紀瀅也說:「文人辦報往往鄙於求利,但是,不考慮從印刷到發行,從廣告到旅費,從營業到銷路,往往就會斷送報紙的前途。以經營為本,以辦好報紙為目的,在經營管理上如此用心,並且創造了一系列獨具風格的辦報經驗,在中國現代新聞史上,恐怕就只有胡政之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