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24日,《文匯報》第二次停刊後,嚴寶禮會同宦鄉、徐鑄成等,決定在香港創刊一份新報,聊盡正直新聞工作者的天職。1948年春,徐鑄成先去香港籌劃。嚴寶禮在上海向素來在經濟上支持《文匯報》的任傳榜(字筱珊)、虞順懋(南洋公學同學,虞洽卿之子)請惠予投資,復得流亡到香港的李濟深、柳亞子、蔡廷鍇、龍雲等名士的鼎力贊助,幾經努力,向董事虞順懋、任筱珊及各方籌措資金約計港幣三萬元,黃金十六條,作為開辦經費。嚴寶禮親赴香港辦理登記手續,督印人為徐鑄成,復將編輯、工廠部職工及排字設備陸續送往香港。
1948年9月9日,香港《文匯報》終於創刊,與當時在香港出版的《華商報》並肩作戰。嚴寶禮和徐鑄成復取得中共方面的潘漢年、茅盾、夏衍和民主人士李濟深、郭沫若、柳亞子、龍雲等的贊助和精神上、物質上的支持,使香港同胞和海外僑胞能了解祖國正在發生的大動盪、大變化。香港文匯報創刊初期,郭沫若、茅盾、千家駒、翦伯贊、柯靈、胡繩等均參與采編工作,成為中國新聞史上一大奇觀。以愛國愛港作為宗旨,植根香港,面向廣大香港民眾與國際社會,為新中國誕生做準備。
當時,香港同胞對祖國形勢的發展是不甚了解的,進步的報紙只有夏衍主持的《華商報》。香港《文匯報》創刊後,要取信讀者,打開局面是不容易的。嚴寶禮等人在籌措經費、擴大發行等方面,灌注了不少心血,使這份民間的進步報紙穩定下來,特別在職員、工人、教育界方面,起了有益的影響。荷李活道三十號的館址,是一幢雙開間三層樓的老式店面房屋,底層是印報、發行,二樓是排字房,三樓是編、經兩部,合併輪流使用。當初還沒有租到雲咸街三十六號三樓職員宿舍,員工就要先在報社三樓暫住。
在這段時期,嚴寶禮作為總經理,與在港多家報業聯繫,同時在發行銷售上做文章,使得《文匯報》作出頗多創新,銷量喜人:設《新聞窗》,開闢《讀者的話》,讓讀者說出心裏話;辦《星期談座》,商討當前讀者關心的重大問題;還邀請諸多社會專家學者投身報業,郭沫若、侯外廬主編的《新思潮周刊》、茅盾主編的《文藝周刊》、千家駒主編的《經濟周刊》、翦伯讚主編的《史地周刊》、曾招掄主編的《科學生活周刊》、孫孟起主編的《教育周刊》、宋雲彬主編的《青年周刊》等周刊,旨在推動社會進步,此時《文匯報》編輯陣容群星璀璨,一時無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