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公報記者 義昊(文) 凱楊、賀仁(圖)】「我特意在展覽開幕第一天就趕過去,就是為了親眼看看嫦娥五號帶回來的月壤!」在「時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國科學家主題展首日,年近九旬的劉陽修老先生在閉館之際匆匆趕到展館,職員決定繼續為他導賞講解,這一幕令人印象深刻。
劉陽修昨日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中國的航天事業發展很快,這令他倍感自豪,後人應該銘記中國科學家的貢獻。他又表示,期待着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來港。
「我為民族強大感到自豪」
劉陽修今年已89歲高齡,昨天特意一個人搭車由新蒲崗家中前往灣仔會展中心,去參觀由嫦娥五號帶來的月壤。展覽現場,月壤被密封在一個透明的「水晶球」中,在燈光下,放在棱台裝置上低速旋轉。在場的工作人員向他介紹了採樣過程及月壤的獨特之處,這令他倍感震撼。「中國的航天事業發展很快,目前可以說在世界上領先。作為中國人,我為民族的強大而感到自豪!」
同時令劉陽修感到驚喜的是,這次展覽中不僅展示了月壤及嫦娥五號的一些設備,同時還有相當一部分篇幅介紹了錢學森、錢三強等在中國航天史上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新中國發展航天事業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些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們卻自願放棄了在歐美的優厚待遇,毅然決然回到了祖國,甚至有不少人在研發的過程中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應當被後人所銘記。」
「切身體會香港對航天貢獻」
「這樣的活動對於香港非常重要,希望今後可以經常舉辦這樣的活動。」劉陽修指出,香港有獨特的歷史發展脈絡,導致市民更加關心經濟、生活品質等物質方面的享受,而忽視了精神層面的提升。是次展覽還展出了由香港理工大學科研團隊參與研發的表取採樣裝置,他認為能讓市民在了解國家成就的同時,更切身體會到香港在這一方面作出的貢獻,對於樹立市民的家國情懷至關重要。
劉陽修1952年被選送到解放軍軍事學院學習,正是這段經歷,讓他意識到,一個國家的現代化,與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而他在1964年擔任中國科學院計劃局工作後,便更加關注國家在軍事、航天等方面的科技發展與成就。他最期待的就是神舟十二號三名航天員的來港安排,「到時如果可以,我一定會去的!」
搶閘睇月壤 激發科研夢

「時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國科學家主題展昨日對全港市民開放,近百名市民一早排隊等候入場參觀,重溫科學家愛國情懷報國之志,感受國家科技事業百年篳路藍縷的光輝歷程。
「科學家有祖國」令人動容
周日的會展中心HALL3D展覽廳入場處,一大早就迎來了大批熱情高漲的市民。等候入場的人群中,有帶着子女前來歡度「科技周末」的年輕夫婦、有白髮蒼蒼的老人、有愛好天文學的青年學生,更有立志未來當科學家的幼稚園小朋友……由嫦娥五號帶回地球的來自月球的土壤,可謂全場的焦點,儘管場內每次只可容納10人,每人入場參觀時間不得超過一分鐘,但開館逾一小時,排隊等候的人數卻有增無減。「見到月壤真容真是太開心了,我們國家的航天科研成就很了不起,希望自己長大後亦有本事從事科研工作。」一名王姓小朋友在月壤展區外,和父母一起拍照打卡留念時表示。
由內地來港工作四年,從事金融業的劉先生說,「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展板上的這句話令人動容。國家科技發展的巨大進步,離不開科學家身上的寶貴精神,其最深沉的底色是愛國。錢學森、袁隆平這樣的科學家,為中國社會的發展、中國人民甚至全人類的福祉作出了卓越貢獻,「這樣的愛國奉獻精神,在香港回歸24周年之際,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在港展出,我覺得很有意義。展覽能讓從前並不深入了解國家科技發展歷程的香港市民有機會系統梳理、回顧,這對培養家國情懷、香港未來長期繁榮穩定也是有益處的。」
理大研究員:有幸參與設計
「能夠參與『嫦娥五號』相關設計工作是職業生涯一大幸事!」理工大學研究員譚先生,昨日在理大深空探測研究中心展區,向前來參觀的市民耐心講解。
譚先生說,將約1.7公斤月壤帶回地球的嫦娥五號,其關鍵儀器「表取採樣執行裝置」,是由理大科研團隊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合作研製的,他本人主要參與負責軟件編寫。高標準嚴要求、代碼絲毫不允許出錯,是他最直觀的感受,亦令他迅速成長。
展廳保安人員林先生說,參與國寶級月壤展覽工作是一次十分難得的機會,「看到小朋友們興奮的樣子,我們也跟着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