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長征系列火箭總設計師龍樂豪、「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北斗三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謝軍……一個個國家重點航天項目讓公眾記住了一位又一位專家的名字。「宇宙天團」背後也有無數默默奉獻的普通科技工作者,理工大學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研究員譚偉明就是其中之一。他是理大容啟亮教授團隊成員,加入航天工作已四年半,曾參與「嫦娥五號」月球採樣和「火星相機」兩個項目,主要負責軟件編寫,「我們這樣的普通工作人員有時會以團隊名字出現,有時會用香港代表,在國際上可能就是兩個字──中國,但是我不會在意這些,能夠親身參與已經是一種榮譽。」

讚航天局工作態度嚴謹
譚偉明有十多年編寫程式經驗,加入容啟亮團隊前,他曾在科學園創科、土地測量等公司從事商業程式開發。對比民用編程,他直言航天應用編程屬於另一套思路,「民用程式其實有很多替代方案,一個App即使有bug都可以先上架,之後慢慢升級版本,慢慢改。但是航天要求標準極高,幾乎沒有取代方案,只能靠不斷研究,最終版本的幾千行代碼都要做到完美,因為成功飛上太空的機會就只有一次。」
與國家航天局合作,譚偉明指,最大感受就是對方的嚴謹態度,「航天局轄下一個團隊會對我們的工作進行獨立第三方測評,逐行代碼都會審查,有時候不合格,會歸零,一切重新開始。有一次他們就其中一段代碼與我們反覆反饋了四次,我們團隊三位編程同事,要連續一個月每天加班到半夜,最終滿足要求,而我們也在這些磨合中不斷進步。」
進航天領域找到使命感
譚偉明形容,進入航天科研領域,是自己找到使命感之始,他計劃未來相當長時間留在容教授團隊,「做完月球採樣,未來還有『天宮』對接,可能還會有火星採樣,不斷有新項目,相當有挑戰性。」他強調並不在意做英雄背後默默無聞的一員,「團隊精神就是這樣,一個球隊可能只有隊長或教練出名,但是其他球員也會努力打好每一場比賽。」
譚偉明亦勉勵更多香港年輕人加入科研領域。他指,近年數碼創業熱潮讓很多年輕人以為科研就是寫App,就是電子支付,事實並非如此,科研領域十分寬廣,青年科研人員有機會參與宏大的國家項目,探索宇宙奧秘,剝離商業外衣,回歸科學本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