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這是屬於香港的煙火氣,你一定很眼熟

大公文匯全媒體 大公文匯
2020年12月27日 15:13

图片

如果說每一個城市都有屬於她的煙火氣,香港大街小巷的招牌字,亦稱得上是這座城市的風景線,當中不少出自李漢之手。但伴隨城市發展,愈來愈多書寫招牌字被電腦字體所取代,傳統招牌字又該何處尋?身為招牌店第二代傳人,李健明日對夜對李漢留下的數以千計傳統手寫字,傾力修復它們,使之成為現代人可以使用的電腦字體,甚至如今身處疫市下,也積極尋找「李漢港楷」的新出路。


图片


文/劉毅 謝敏嫻


曾經一度,李漢寫的招牌字出現在香港的大街小巷,「李伯所寫的招牌,涵蓋食肆、醫館、金舖等行業,多集中在新蒲崗、九龍城、深水埗等平民區。」李健明說。而李漢與李健明的父親李威則是一對相識多年的好拍檔,他們一個是寫字匠,一個是製作招牌的師傅。多年來合作無間,據李健明轉述父親描述:「李漢人好,又沒有藝術家脾氣,相識久了,二人就有了稱兄道弟的緣分。」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上世紀九十年代,李漢自覺身體轉差,為了令好友李威日後也有招牌字可用,他有計劃地撰寫了一批手寫字,加加埋埋差不多有五千字。返回家鄉前一股腦交給了自己的老友,「於寫字匠人而言,手寫字是種謀生工具,但他卻交給了我父親。這樣的深情厚誼實在難得。」


图片
電腦製作助傳承


图片

招牌店第二代傳人李健明希望愈來愈多人使用「李漢港楷」(大公報記者劉毅攝


李健明於一九九六年讀完大學後,為了不想父親辛苦,也為了延續父輩之間的這種深情厚誼,他開始接手招牌店的工作,希望能進一步傳承並發揚李漢的招牌字,「李漢書法介於行書與楷書之間,多是一體成型。但他寫的字,既不會令客戶覺得缺點少撇,又方便『招牌佬』的操作和安裝。」


當招牌店收到李漢的手寫字時,恰逢轉型期開始引入電腦製作。因為技術問題,令李漢的字在招牌店「沉睡了」二十年之久。二○一六年,李健明看到了可以將李漢字體電腦化的可能,有一家台灣公司可以將人的手寫稿變成電腦字型,他就找到了這家公司,並開展了「李漢字體復修計劃」,把李漢手稿用電腦軟件逐一勾畫。


图片

李健明形容,將手寫字電腦化需要更多時間和精力去校對(李健明供圖)


所謂慢工出細活。談話間,李健明向記者展示李漢留下的手寫書法,「整理過程中,我們發現,李漢的字有寫錯的,也有重複的,還有今人不會再用的字。去除這些,共計三千字,我根據這些字的部首和筆畫,折合拼寫出其他的四千字,用二年時間製成了七千字的『李漢港楷』。後來一邊使用一邊校對,又用去了兩年時間。這些都需要很大的恆心和毅力,付出的校對時間甚至長過修復字體的時間。」


「造字」不易,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亦是雪上加霜。李健明招牌店原定於年內的不少推廣活動,都要延期或取消。專訪當日,他還與記者談起疫情前的好光景:「我會去內地看展,去廣東尋找生產商,了解他們正在使用的製造招牌的機器、如何去製作招牌。我最大的感受是『中國製造』帶動香港品牌發展,我們現在使用的機器設備不少都是出自內地廠家。」


图片
「本地製造」疫境求變


图片


疫情下,如何繼續堅持推廣傳統文化?今年年中,李健明逆勢而為,發起眾籌計劃,希望籌得至少七十萬港元,助他製作電腦版本的「李漢港楷」。「剛開始並沒有太多人響應,我甚至一度認為無法繼續計劃。好在後來憑藉社交平台的力量,預售結果比我想的好很多。與其說我想藉此推廣我的個人品牌,不如說我希望人們去認識這套當年時常出現在香港街頭的字體,盡可能多地去使用。」李健明表示。


去年的社會環境、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令到談及「本地製造」多為掙扎求存的故事,李健明執掌的「耀華製作室」也不例外,生意額也比平日下跌了一半以上。縱然眾籌計劃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但剖去零零星星的開支,李健明雖然為「李漢港楷」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每個月也只得幾千元,相當於一份兼職工作的收入。


图片

香港街景(資料圖片)


「關鍵在於能否及時轉身、做出改變。」如今,李健明身體力行為「李漢港楷」增添設計元素。為了令時下的年輕人都可以接受,他開網店,售賣一系列使用「李漢港楷」寫成年輕人喜歡字樣的錀匙扣、圖章、冰箱貼和文件夾等產品。疫情沒完沒了,他也沒有「坐以待斃」,而是推出一系列抗疫標語:「出門請戴口罩」、「沖馬桶記得蓋上蓋子」……


言及未來,李健明依然想扎根本地市場,「我的招牌並不知名。雖然也有朋友建議我開拓更多外地市場,但我仍然想做好本地市場。一來我們現時的製作能力還跟不上外地龐大的訂單量,二來我重質不重量。本地生產、本地售賣,我可以控制得到。」


图片
身體力行推廣招牌文化


图片

李漢留給李健明父親的手寫字(大公報記者劉毅攝)


近年香港盛行「懷舊潮」。要真正做到懷舊情懷,保育視覺文化記錄是其中關鍵一環。雖然招牌高高掛起,李健明卻十分「貼地」,通過開放工作室,同參與者齊齊動手製作迷你招牌;帶大家穿梭市井「看街」,講解行業及社區變遷;舉辦「港人港字──由手寫招牌到電腦字型」李漢港楷展覽……不難看出他對招牌文化推廣的身體力行。對於傳承,李健明笑言自己沒有野心,「一切機緣巧合,所有事推着我走。」二○一七年某日,他接觸到正在籌備展覽的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想藉此展出「李漢港楷」手稿,雖未成事,但因此與長春社建立聯繫,後來當時的負責人建議他試辦導賞團。第一次舉辦反應不俗,自此李健明成為「斜槓族」一員,接受媒體訪問、出席講座、辦導賞團、搞工作坊等,向大眾分享他對招牌的看法。


图片


去年七月李健明出版了《你看港街招牌》一書,今年在香港教育城主辦的「十本好讀」比賽中,獲得「中學生最愛書籍」第五名。他興奮地說:「原來有這麼多中學生讀過我的書!」李健明還自費購四百六十本書捐給全港各中學,常到中小學乃至大專院校講課,「我覺得有需要帶動學生及其他公眾認識招牌文化,這也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他們會告訴我當下流行什麼,挺好玩的。」他一邊說,一邊向記者展示工作室正在製作的潮語鑰匙扣。如今手機世代,是否阻礙書法文化推廣,他反而樂觀看待,「既然大家愛看手機獲取各種資訊,書法文化亦然,通過網絡社交媒體多做宣傳,同樣會被認識和接收。」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

大文新聞網  報道


往期推

「《大公報》可再潮一點,再型一點!」

2020年香港十大潮語

透物見人,地下的「石頭」 會說話

图片

图片

夜讀 · 目录
上一篇2020年香港十大潮語下一篇2021 中國電影真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大公文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