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香港百年工會

大公文匯全媒體 大公文匯
2020年11月22日 14:00

图片

《由民初到當代──穿越百年的汽車、電車、小輪、物流四工會風采展》早前於香港海事博物館長廊展覽廳舉行。展覽是一次契機,讓歷史照片及文物在紀念活動的帶動下被整理、被聚在一起讓公眾接觸。是次展覽有豐富的資料圖片及解說文字,此外也有不少歷史實物,例如,電車工會有珍貴的當年會刊、個案小冊子以及會旗等。汽車工會有當年的司機工作服、車票、一些歷史文件及刊物。物流從業員工會有昔日的理貨員執照、勞資協議書等等。小輪業職工會更拿出當年孫中山大總統頒發的獎章。工會百年史回顧展,大概是香港首次,展覽雖已完結,但可以用文字記錄。


图片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街外工程部工人被迫離開電車廠前攝(大公報圖


翻閱舊材料便知道,參展百年展的四家工會,乃至其他也有百年歷史的工會,大多是在群眾呼喚和期望下進行籌建。行業內的工人熱切期待工會成立,遇挫折也鍥而不捨;一年不成功,兩年、三年地爭取下去,反映他們亟需要一個機制為他們取回被過度剝削的權益。工人都幾乎被榨乾了,太苦也太不公平,於是遇到再大的挫折也不輕言放棄。說到困難,用今天的認知未必掌握。會以為「不過是成立一個組織而已,有多難?」答案是:真的很難。


文/林錦儀、余非

  

成立工會難,先不談政治上的壓力,簡簡單單說通訊。當年,沒有智能手機,沒有微信群組,連有線固網電話也沒有或不通行,訊息如何傳遞,不方便的程度可想而知。而成立工會涉及多方討價還價、來回議決,光是如何協調,已非訊息年代下的人們可以想像。

  

一批批站在最前線的工人、那些少數的「先進精英」,是憑毅力、能力及魄力,引領工人群眾同心協力令工人組織得以成立。


「香港電車職工會」


從慈善會到存愛會


當年成立工會的難度,反映在繞圈子、巧立名目。因為打正旗號成立組織團結工友爭取權益,於當時是被壓制的。


图片

1950至60年代電車工會會員證(大公報圖)

  

以電車工會為例,1920至1921年在先進工友的參與和團結下,經一定醞釀和實踐,成立「香港電車工業競進會」,不是直接以工會的形式出現。1930年,電車工友組織了「營業部慈善會」,落實了疾病互助及照顧仙遊工友家屬等福利工作,打出來的仍然不是工會的名目。1931年將「慈善會」改組為「香港電車公司營業部華員職工存愛學會」,至1937年更名為「存愛會」。之後就經歷香港淪陷。光復後將之前的存愛會刪去「營業部」三字,從此正式成為全廠性質的工人組織。至1948年4月,存愛會與23間工會(即合共24間)聯合成立「港九工會聯合會」。之後同年9月,存愛會才正名為「香港電車職工會」。


「小輪業職工會」


熱心工人挺身而出


图片

工會開辦「船主班」,協助工友提升職業技能(大公


成立一個符合工人期望的工會有多難,可以用小輪工會為例。這個案反映,因為一切是在探索中前行,工會得以成立之初,未必發揮想像中的作用。於當時,一切都是草創,沒有太多成形的先例和範式可供參考。於是一切要在探索和總結中前行。小輪業界這個工人組織的成立過程,值得一知。

  

慘被剝削 工人敢怒不敢言

  

「群興航道會」成立於1921年,是小輪業職工會的前身組織。這個組織當時只限於在小輪上工作的船主和大偈參加,有點俱樂部的性質。後來行內工人迫切要求有一個代表工人聲音的組織,於是1921年成立了「香港華人船主司機總工會」。工會成立後,先輩們曾於1922年在廣州成立分會,並設立航海技術研究班,為造就航海人才作出貢獻。至於工人方面,小輪工人面對各種不合理的待遇,例如工時過長,經常日以繼夜留在船上長期工作,日曬雨淋就更不在話下了。艱苦的工作條件即使工人予以忍受,但職業飯碗毫無保障,無理解僱和扣薪時有發生,甚至被無理毆打也有之。面對種種剝削和欺壓,「香港華人船主司機總工會」沒有發揮保障工人權益的作用,為了生計,工人敢怒不敢言。工會因為起不了作用,於1957年人數下降至只剩十多人。面臨解散的危機下,一群熱心工人挺身而出,有擔當地對工會放手整頓,以維護工人權益為大前提,用實際行動吸引小輪工人重投工會懷抱。小輪工會的會務起伏,令工會在掙扎中不斷成熟成形,正式確立維護工人權益為主要方向。

  

至1976年,工會更名為 「小輪業職工會」。改名事小,主要是把從前沒有包括在內的小輪工人和碼頭職員也包括在內,令會員覆蓋面切合實際情況。現在來自海上交通、運輸、遊艇、海上工程船的船員及公司管理層,只要他願意都可以加入「小輪業職工會」。


「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


以「研究」開展會務


图片

為了響應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總工會於是發動會員回國一展所長。圖為會員在1958年回國參與支援建設時,在九龍火車站合照留念(大公報圖)


而現在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成立於1920年,成立之初,由於當時的港英政府不批准成立工人組織,因此只能以「摩托車研究總工會」,「研究」摩托車的形式成立,從而開展會務。至1948年才修改章程和明確工會的性質,並改名為「摩托車業職工總會」。

  

「摩托車業職工總會」發展至1987年,再次改名為現在的名稱「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


「物流從業員工會」


首要爭取工人權益


图片

有關理貨員申領執照條例的政府公函通告(大公報圖

  

物流從業員工會就是因應會員性質、行業發展等原因四度更改名稱。原名「海陸理貨員公會」的組織,於民國九年已成立,是由一班船公司高級職員及洋行買辦成立的;之後,逐漸有海陸理貨工人加入。初創成員的成分決定性質,這個「公會」用來經營業務。公會的頂層運作一直由「高級人員」把持,很多包工工作都由他們支配,工人的薪金除了要扣除會費,還要分一份給這些買辦。在重重剋扣下,工人生活過得很艱苦,就像他們在《工人之路特號》第三百二十八期的一篇文章所說:「買辦階級是個壓迫工人的一個階級……我們記得很清楚:我們工會在民國九年成立後,已被一般買辦階級,和一般改良派的陳舊領袖把持個淨盡了」,這就是工友感到要改組公會的原因。

  

1978年簽訂首個工資協議

  

後來,於《工人之路特號》第三百三十六期內〈祝海陸理貨員工會改組成立〉一文有如下說法:「海陸理貨員工會是成立很久的,在前時候是海陸理貨員公會,……海陸理貨員工會不日改組成立了,改組成立了,就是新生命誕生之期。」改「公」字為「工」字事小,性質改變才是關鍵。工會性質從此確定以爭取工人權益為首要。上世紀六十年代工人待遇低,沒有什麼保障,為了加人工及提高勞工福利,曾發動全行業日薪理貨工人罷工九天。直至1978年,在勞工處見證下簽訂第一個行業勞資工資協議,行業工人的工資水平才有了一定保障。

  

近二十年來,又因應行業發展改名為「物流理貨職工會」。直至2018年,行業發展愈趨成熟,於是工會名稱改為「物流從業員工會」,會員來源就更加廣泛了。

图片

結語

图片

由上文可見,這些百年會齡的老工會都是由清末民初走過來的、當時的「新事物」。跟中國現代史同一命運,都經歷艱辛不堪的上下尋覓。

  

百年會齡的這四間工會,其成立及成熟的時間很漫長,既是對參與者在毅力及定力上的考驗,也是工會會員凝聚力的測試。爭取的時間長,吃的苦頭多,少幾分使命感也撐不下去。這種工會都有一份經悠長時間沉澱出來的渾厚和實力,從而產生的精神力量,也非比尋常。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

大文新聞網  報道



往期推

如何成為一個有科技含量的「鏟屎官」

關於美心集團的那些事兒

疫下的聖誕歡樂

相關版面

图片

图片

图片

夜讀 · 目录
上一篇如何成為一個有科技含量的「鏟屎官」下一篇光明三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大公文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