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新社報道,中共中央政治局11月30日下午就加強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舉行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這是十九屆五中全會閉幕後中共中央政治局組織的首場集體學習。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發表了講話。他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從國家戰略高度和進入新發展階段要求出發,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促進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
政治局集體學習被外界認為是黨內高層開展「頭腦風暴」的場合。五中全會後的首次「頭腦風暴」,習近平為何關注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專家指出,這一主題的選擇有深刻的時空背景。
當前,中國正在從知識產權引進大國向知識產權創造大國轉變,知識產權工作正在從追求數量向提高質量轉變。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對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提出明確要求。中國科技部生物中心原主任、清華大學國際生物經濟中心主任王宏廣認為,隨著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這一「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通過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習近平意在為中國創新發展「再賦能」,形成知識產權保護、應用與發展的良性循環;從更長遠眼光看,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也是中國未來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所必須完善的制度準備。
「習近平主持此次集體學習,既為承啟五中全會精神、對知識產權保護進行『長遠謀劃』,以激發創新活力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也是『干在當下』,通過抓住關鍵點、補上薄弱環節,推動知識產權保護提質升級。」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說。
這種「長遠謀劃」突出體現在加強頂層設計。比如,習近平在講話中特別強調要加強關鍵領域自主知識產權創造和儲備。
過去多年來,自主知識產權一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之一。王宏廣認為,習近平特別要求加強關鍵領域自主知識產權創造和儲備,是現實發展的迫切需要。目前,一些關鍵先進技術越來越難在國際上獲得,個別國家甚至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對國與國之間正常科技交往設限,使國際交流合作氛圍受損。中國在關鍵領域「苦練內功」,有助於把握發展主動權,保證未來創新發展持續擁有「源頭活水」。
而「干在當下」則意味著,只有讓知識產權保護「更給力」,創新發展方能「如虎添翼」。在講話中,從提高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法治化水平,到強化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再到深化知識產權保護工作體制機制改革,習近平一一明確。
在中國社科院國際法研究所國際經濟法研究室副主任黃晉看來,這些部署首先凸顯問題導向。比如強化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有利於打破目前行政執法、司法保護、仲裁調解、行業自律等各方面協調配合不盡完善的情況,進而推動構建大保護工作格局。
另一方面,這些部署也注重從制度層面發力。比如,習近平要求健全大數據、人工智能、基因技術等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及時研究制定傳統文化、傳統知識等領域保護辦法。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蓬勃發展,與之相關的法律保護和制度保障存在一定滯後性。及時補上這些領域保護短板,有利於推動新業態發展更加順暢、創新環境更加公平公正。」竹立家說。
除了統籌「長遠謀劃」與「干在當下」的關係,專家還注意到,中國知識產權保護注重關照「內」與「外」的關係。在「向內看」、全面加強本國知識產權保護的同時,堅持「向外看」、統籌推進知識產權領域國際合作和競爭。
在講話中,習近平強調推動全球知識產權治理體制向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同時要求維護知識產權領域國家安全,強調要加強事關國家安全的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和保護,依法管理涉及國家安全的知識產權對外轉讓行為。
黃晉表示,科技競爭與合作是關乎各國生存權和發展權的重要問題,由於知識產權問題屬地性很強,各國在保護方式上存在國情、法律和文化等差異,客觀上需要構建良好的全球知識產權治理體制來規範國家間競爭與合作。習近平提出推動全球知識產權治理體制向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展現了中國的責任擔當。
目前,中國高新技術企業和人員開展國際合作過程中已經遇到涉及知識產權保護的跨國糾紛甚至爭端。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保護事關國家安全的關鍵核心技術,這一問題尤顯迫切。
王宏廣認為,習近平強調維護知識產權領域國家安全,並就研發、保護和對外轉讓等提出要求,這些論述非常必要。維護知識產權領域國家安全,不僅是在保護中國科技人員的勞動成果,也是在保護中國社會的創新要素,更是在為中國成為知識產權創造大國夯實基礎。
「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方能構建更加公平公正的經濟社會活動環境,方能更好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王宏廣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