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昌文
常在網絡上看到大量反映香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實況的黑白老照片,題材廣泛,涵蓋全港各區的市容面貌以及民生百態,讓「老香港」們可以重溫那時的生活足跡,也可讓今天的年輕人認識到香港如何從往昔艱難匱乏的年代走過來,彌足珍貴。眾多攝影家和業餘攝影愛好者用相機記錄下香港滄桑變化的歷史,其中佼佼者之一是許多老一輩香港人認識的鍾文略先生。
一個名為「長影──鍾文略」攝影作品展覽日前在尖沙咀半島酒店商場的「f22攝影空間」舉行,展出數十張具有代表性的攝影作品,是從鍾文略生前留下的一萬多張已沖曬的菲林中精選出來,大部分是初次公開。展期直至明年一月底。我接到鍾文略的兒子鍾易理的邀請柬,欣然前往欣賞,感到不虛此行。
展場這些照片由鍾易理用傳統的「銀鹽相紙」和技術重新沖曬製作而成,藝術性和觀賞價值都比用電腦打印機印出的照片為高。展品還有多冊鍾文略的影集和中英文攝影專著以及刊有他的作品的英文雜誌,此外,還展出多部名牌「老爺」相機,許多精彩照片就是用這些相機拍攝。觀眾欣賞這一系列高質素的懷舊攝影作品,頗有走進時光隧道的感覺,年長一輩如我,看着一幅幅老照片,腦海不期然浮現出一幕幕往昔生活的情景。
鍾文略在攝影藝術上的成就,算得是一個獅子山下奮鬥的故事。他於一九二五年在廣東新會縣出世,於一九四七年來到香港謀生,最初在戲院當美術學徒,由於對圖像美術接觸多了而對攝影產生興趣,他於工餘時間以自學形式學習攝影,經過多年努力,由業餘攝影師晉升為全職攝影師。一九六三年加入電影公司當全職劇照攝影師,並出任攝影雜誌主編。這段時期他參加多個公開和沙龍攝影比賽,屢獲佳績。我記得,一九五八年,他參加我供職的《新晚報》主辦的「普魯士菲林攝影比賽」,奪得兩個大獎。翌年,他參加香港攝影學會主辦的國際沙龍攝影比賽,憑一幅《食水難》的黑白照片奪得銀像獎。精神上受到鼓舞和物質上的收穫,促使鍾文略把攝影作為終生的事業。
鍾文略當初以辛苦工作賺來的微薄工資,以及向報章投稿賺來的稿費,積蓄多時,才夠錢購買人生第一部相機,從此攝影便成為他生活的重要一環,他一有空暇,便拿着相機走遍港九的大街小巷「獵影」,他喜歡拍攝人情味濃厚的社會寫實照片,通過個人的藝術眼光,捕捉各式人物的神韻特點,把現實生活情景與光影糅合,反映社會的方方面面。所以我們今天在攝影展覽和影集裏面可以看到許多他拍攝的生活味十分濃郁的作品,例如《送外賣》,小孩赤腳擔水,露宿者呆坐街頭,窮家的孩子拾荒,失學的擦鞋童,遍布各處山頭的木屋區……這些照片如實又生動地反映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普羅市民的貧困生活境況。
二○一八年,鍾文略年屆九十三歲辭世,他的攝影事業由其兒子鍾易理傳承下去。自幼受熱愛攝影的父親薰陶,鍾易理也愛上了攝影,中學還未畢業便投入協助父親影室的大小事務,不但學到父親的許多攝影和沖曬技巧,還報讀中文大學校外進修學院專業攝影課程,邊做邊學,藝術修為進一步提高。父親年老退休後,他接掌影室,從事商業攝影,並在報社擔任美術編輯和兼任攝影課程導師,培育了不少攝影界人才。
這次鍾文略攝影展覽,鍾易理令父親的精彩作品再一次呈現人們眼前,又可達成他報答父親培育之恩的心願,讓人感受到濃厚的父子兩代情。
來源:香港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