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 記者 明其道)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昨日在北京召開,會議的主要議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審議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過往,五年規劃持續將香港納入綜合考慮。「十三五」規劃綱要港澳專章明確提出,支持港澳提升經濟競爭力,包括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位,支持香港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培育新興產業,支持香港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等;同時強調深化內地與港澳合作,包括支持香港參與國家雙向開放、「一帶一路」建設,支持港澳在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中發揮重要作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和跨省區重大合作平台建設等。
五年過去,香港文匯報記者梳理資料及訪問學者,評價香港落實「十三五」規劃綱要的工作,以及展望未來五年如何積極主動配合「十四五」規劃賦予香港的角色,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和灣區建設,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
港高校宜吸納培養「帶路」人才
中央政府於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並在「十三五」規劃綱要的港澳專章強調要深化內地與香港合作, 支持香港參與國家雙向開放、「一帶一路」建設,為香港開拓新市場。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陳文鴻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認為,香港憑着本身的金融優勢,可以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期望特區政府在「十四五」更積極主動「帶路」,例如由大學驅動吸納東南亞人才、培養更多了解「一帶一路」的人才,讓香港擺脫對英美經濟體系的依賴,成為「一帶一路」的「超級聯繫人」。
前行政長官梁振英於2016年施政報告中,有29段、42次提及「一帶一路」的相關措施,比如成立「一帶一路」辦公室,勾勒出「帶路」超級聯繫人的願景。對此,陳文鴻認為,特區政府原本的目標清晰遠大,但推動力度仍有改善空間。
「帶路」專員懸空兩年
梁振英認為,香港憑着本身優勢,包括先進的金融及風險管理體制、與不少「一帶一路」國家如格魯吉亞有自由貿易協定等,原本可以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惟礙於香港政治生態,政府近年未有大力落實措施。他舉例,「一帶一路」辦公室於2016年成立,當時委任曾任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常任秘書長蔡瑩璧出任「一帶一路」專員。
蔡瑩璧2017年6月底卸任,「一帶一路」專員一職結果懸空超過一年,至2018年8月才刊登招聘廣告,之後又花近1年時間,直至2019年6月由葉成輝出任。陳文鴻直言:「如果要搞好『一帶一路』,有乜可能成兩年都群龍無首?」
他指出,「一帶一路」政策在群龍無首下,目前除了每年一度、由特區政府和香港貿易發展局合辦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為項目擁有人、投資者及專業服務提供者安排「一對一項目對接會」等外,其他相關措施緩慢落實,令社會各界難免忽視「一帶一路」的發展機遇,普通市民、學界、專業人士均對「一帶一路」的認識薄弱,甚至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名稱也一知半解,更遑論了解當地的政治、文化和金融體制,如何可以將人才、服務帶到「一帶一路」。
趁勢擺脫對英美依賴
陳文鴻進一步表示,「一帶一路」國家普遍金融化程度不高,當下又熱切追求公共事業和產業發展,香港先進的金融及風險管理體制正可協助「一帶一路」國家推出符合當地文化及體制的保險產品,香港企業亦可嘗試開發外售網絡安全技術,並在不同地區網羅最佳合作人選。
展望「十四五」,陳文鴻認為鑑於中美衝突加劇,「一帶一路」的重要性會再提升,有助國家建立嶄新全球化體系;在當下波譎雲詭的國際關係下,香港不應過分依賴與西方國家的貿易合作,加入「一帶一路」建設更是刻不容緩。他直言,特區政府應該更主動出招,比如由大學驅動吸納東南亞人才、培養更多了解「一帶一路」的人才,推動香港擺脫對英美體系的路徑依賴,成為英美體系以外國家的最大融資中心和深諳「一帶一路」國家背景文化的知識中心。
保持長期穩定 做好「超聯人」角色
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一國」加上「兩制」。在這獨特優勢下,「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特區政府應以「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為策略取向,充分發揮香港作為國家「超級聯繫人」的角色。有出入口商認為香港在這一方面做得不錯,唯一美中不足是去年修例風波引發局勢動盪期間,「超級聯繫人」角色有所弱化,故他認為香港在未來必須保持長期穩定,才能成為內地或外國的橋樑。
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副會長許華傑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是中國重要的融資中心,1997年至2018年間,中國企業33%的股權融資於香港進行。不過,去年修例風波引發起局勢動盪,香港「超級聯繫人」的角色有所減弱。
他說:「資金好聰明,佢見到你亂,自然會觀望或者唔嚟,無論係內地資金還是國外資金都係咁。」許華傑直言,幸好國家迅速出手平亂,香港又可回歸「超級聯繫人」的角色,他舉例現時新冠肺炎疫情,印度等地都因疫情無法生產,而內地疫情已穩定,不少外國商家都想找內地廠商合作生產,惟找不到門路:「佢哋第一時間就諗要搵一間香港公司做Souring(採購)。」
宜在「十四五」中找準定位
對於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前指出深圳是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引擎,有人錯誤解讀為香港「被取代」、「冇得玩」云云,許華傑認為這些揣測將問題簡單化,因為祖國的巨大發展需要多個引擎,香港必然是其中一員。他坦言全國各地都在進步,香港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中必須找到更好的定位,他舉例指:「香港做開金融,深圳做開科技,香港可唔可以為深圳量身訂造做科技金融呢?」
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早前亦有類似的說法,他以飛機形容內地及大灣區,有愈多引擎愈好,可以飛得更高更快,關鍵在於香港自己有沒有作為。他指出香港仍然有優勢,應該見賢思齊,把握機遇,不可以守株待兔。
他舉例說香港是世界最大的葡萄酒貿易中心之一,內地近年來也快速發展成葡萄酒大市場,香港應把握這一機遇;再比如航運方面,香港集裝箱吞吐量2019年位列世界第八,但香港現在的船舶註冊總噸位已經上升到全球第四位。
內地現在已經是世界船舶大國、航運大國,香港有條件利用自身獨特的優勢,吸引國際融資機構、保險公司、海事法律師事務所等來香港設分行,結合國家需要打造高端航運服務中心。
梁振英認為,這些例子都可以說明,只要把握好「國家所需,香港所長」這個功能和地位,在內地大循環為主體、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香港「超級聯繫人」這個作用能發揮得更好。
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提出支持香港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2017年的《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與《支持香港全面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的安排》、去年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均貫徹「十三五」的主張。有法學教授認為,香港有優勢做仲裁中心,惟去年的黑暴和近來攬炒派勾結境外勢力,也自毀香港法治基石,不利成為國際仲裁中心,呼籲香港法律界必須加快加入大灣區,與內地法律界作互補。
律政司司長鄭若驊早前表示,為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及「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機遇,律政司於2019年成立了普惠避免及解決爭議辦公室,負責統籌推動香港成為主要國際法律和爭議解決服務樞紐的措施。
同年4月,特區政府與內地最高人民法院簽訂具開創性的《關於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就仲裁程序相互協助保全的安排》,讓香港成為內地以外的第一個司法管轄區,由指定仲裁機構和常設辦事處管理、以香港特區為仲裁地的當事人可就仲裁程序向內地法院申請保全措施。
同年9月,特區政府又與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簽署《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律政司就大灣區法律交流與互鑑的框架安排》,促進兩地進行法律交流與協作,一同建設及完善大灣區的司法服務和保障。
至於「一帶一路」方面,律政司去年與國家商務部和國資委合作,為內地企業與香港法律界構建三方的常設交流平台,首項活動是去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的法律挑戰與策略研討會」,取得不少進展,多項政策、措施均在2019年落實。
法律樞紐耗時9年未完工
不過,仍有多項政策和措施仍未正式上馬,比如前中區政府合署重建成法律樞紐的計劃早在2011年經公眾諮詢後釐定,結果耗時9年,至今仍未完工;而起初旨在解決「一帶一路」爭議的電子平台「一邦國際網上仲調中心(eBRAM)」,鄭若驊2017年提出以來,現時唯一公開成果只有今年特區政府委任開發處理小額糾紛的「新冠病毒網上解決爭議計劃」。
香港法學交流基金會副主席、法學教授傅健慈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直言,內地多個城市力爭成為國際仲裁中心,例如2018年《關於建立「一帶一路」國際商事爭端解決機制和機構的意見》選擇在北京、廣東、西安三地設立國際法庭處理相關糾紛;今年10月18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首批授權事項清單》更指出,深圳未來發展要「以經濟特區國際仲裁機構為基礎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仲裁中心,健全國際法律服務和糾紛解決機制。」
傅健慈表示,仲裁服務是兵家必爭之地,香港若不急起直追,或會流失寶貴的機會。他認為,香港要成為國際仲裁中心先要解決內部問題,尤其去年黑暴亂港、今年又時有逃犯與境外勢力勾結唱衰香港:「中央本來覺得香港有能力(做仲裁中心),但點知我哋自毀賴以成功的法治基礎。」
港律師有機會灣區執業
不過,傅健慈強調中央顯然未有放棄香港,比如國務院辦公廳本月22日印發《香港法律執業者和澳門執業律師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取得內地執業資質和從事律師職業試點辦法》提供了大灣區執業考試及業務範圍等規定,讓香港的執業律師和大律師取得內地執業資質後,可在大灣區內拓展專業法律服務。
他直言,香港法律界不要再做「井底蛙」,加快加入大灣區,與內地法律界作互補:「香港律師、大律師仲有優勢,佢哋有國際仲裁嘅經驗、兩文三語亦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