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朱燁 北京報道)「2003年SARS時的流行病學調查主要靠人工,現在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我們通過網絡就能很快地發現並控制傳染源。」中國工程院院士、感染病傳染病學家李蘭娟昨日在WGDC2020(第九屆全球地理信息開發者大會)上表示,大數據精準防控功不可沒,人手一份的「健康碼」為復工、復產、復學以及正常開展各項活動,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她同時指出,在疫情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方面,中國運用空間地理信息技術得來的經驗,對世界上其他正遭受新冠病毒侵擾的國家,亦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大數據精準防控必不可少 「健康碼」助力回歸正常生活
疫情在全球來講,李蘭娟認為,目前仍處於大流行的階段,沒有明顯拐點。「對中國而言,外防輸入工作還有着巨大的挑戰,除了人員輸入外,海外生鮮、冷凍產品的輸入也存在很大風險,目前的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
她表示,目前中國對疫情的控制還是比較好的,其中,大數據精準防控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她指出,從火神山醫院建設的區位分析、智能無人機消殺及配送、體溫智能監測,到疫情實時地圖數據、追蹤疫情密切接觸者、查詢周邊疫情信息、人手一份的「健康碼」等,空間地理信息技術在疫情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談及中國經驗,她表示,首先要發現和控制傳染源,早期是「封城」,現在是「精準控制」;其次要切斷傳播途徑,高危易感人群盡量居家,最後也希望加緊疫苗的研發速度。她同時提醒,天氣轉冷時,更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發現病例及早局部控制,防止大規模的聚集性感染的發生。
「網絡空間精準管理」取代「封城」
提及早期防控措施之一的「封城」,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表示,自己一直在思考,未來是否可以用「網絡空間精準管理」取代「封城」。他表示,北斗+地面基準站一起工作,通過SDK可以讓手機達到亞米級的導航精度。在新基建階段,他建議,應該讓物聯網、北斗、室內導航衞星定位等技術發揮作用,用時空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幫助做到「網絡空間的精準智能化管理」,以後再有疫情、災情等情況時,就可以替代「封城」,既能減少無人空間的損失,也可保障人民正常的生產生活和健康安全。